2025年10月2日,游客乔先生在成都希岸酒店(宽窄巷子花牌坊地铁站店)入住期间,使用浴巾擦拭身体时发现一块拳头大小的血迹。据乔先生回忆,浴巾最初被折叠整齐放置,表面无异样,但使用后血迹才显现。他立即联系前台,酒店工作人员到场拍照取证,但双方对血迹来源各执一词。
酒店方称,保洁流程符合规范,浴巾由清洁公司提供,无法证明其交付时存在污渍,并质疑客人“未注意明显血迹就使用”的行为存在矛盾,想借机敲诈。乔先生则强调,自己与同行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测了HIV、梅毒等四项传染病,结果显示阴性,但因病毒存在窗口期,仍需持续观察。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血迹来源的认定。酒店负责人赵店长提出,前一位客人退房已超过24小时,血迹状态“新鲜”不合常理,暗示可能存在“敲诈”嫌疑。乔先生要求酒店提供浴巾样本送检,查明血迹来源及是否存在病毒风险,但酒店仅同意将封存样本分一半给客人,且要求其自行承担检测费用。法律层面,律师指出,若证实酒店卫生问题导致顾客健康受损,酒店需承担医疗费及赔偿。然而,当前双方陷入“谁主张谁举证”的僵局:乔先生需自费寻找可受理个人送检的第三方机构,而酒店坚称流程无责,仅愿退还首晚房费作为“诚意补偿”。
此次事件暴露出酒店卫生管理的深层问题。尽管涉事酒店强调清洁流程合规,但血迹浴巾的出现仍引发公众对布草清洗环节的质疑——外包清洁公司是否严格消杀?质检是否存在漏洞?类似事件并非个例,同年3月成都某全季酒店也曾因床单血迹纠纷引发关注,最终以和解告终。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呼吁,酒店行业需建立透明化清洁追溯机制,例如引入独立第三方抽查、推广“一客一消毒”可视化流程等,以重建信任。此外,监管部门应完善对布草洗涤企业的资质审核,避免卫生隐患转嫁给终端用户。
乔先生的遭遇折射出消费者在类似事件中的弱势地位。一方面,个人取证难度高,检测机构多不面向个体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投诉调解周期长,赔偿诉求易被搁置。律师建议,消费者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即时取证:拍照、录像保留现场证据,要求酒店书面记录事件;
多方投诉:同步联系12315、卫生监管部门及旅游服务平台施压;
法律途径:若协商无果,可起诉主张“退一赔三”或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