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素有“地球之肺”门户之称的巴西贝伦市拉开帷幕。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共同探寻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行动与长远策略。十年之期,《巴黎协定》从谈判规则转向交付成果的关键节点已经到来。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行动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中国能源行业的领军者,中国石油早已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其全球业务的脉络之中。“十四五”以来,他们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不仅推动自身转型,更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源自东方的智慧与力量,展现了负责任大国企业的时代担当。

01 扎根生态热土:从“好邻居”到“守护者”的蝶变
在生态环境极为敏感的拉美地区,中国石油始终将“开发与保护并重”作为铁律。面对广袤的亚马孙雨林,中国石油巴西公司秉持“企业应是一位好邻居”的核心理念,积极投身于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保护事业。
这种理念并非一句口号,而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例如,在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的深水油田项目中,中国石油积极参与“巴西石斑鱼保护计划”等生态项目。甚至将一个重要油田以受保护的鱼类命名,体现了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愿景。
这种“邻里之道”是中国石油海外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的缩影。从早期“交学费”到如今主动将环保融入顶层设计,其理念已实现深刻迭代。在秘鲁的热带雨林作业中,他们全力追求“零污染、零排放”;在阿联酋,通过不间断声波监听,尽最大可能保护鲸、豚等海洋生物。
这些实践证明,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通过尊重自然、融入当地,中国石油正努力从一个友好的“邻居”,蝶变为生态环境的坚定“守护者”,赢得了东道国的广泛认可。
02 创新驱动减排:点“气”成金,变“废”为宝的智慧
如果说生态保护体现了中国石油的责任与温度,那么技术创新则彰显了其绿色转型的智慧与力度。在中东、亚太等全球油气核心产区,中国石油正以创新为钥,解锁减排密码。
在伊拉克,油田伴生气曾是长期困扰当地的难题,大量气体被付之一炬,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中国石油哈法亚公司投资建设的天然气处理厂,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座现代化工厂年处理能力高达30亿立方米,每年可为当地提供22.5亿立方米的商品天然气,实现50亿千瓦时发电量,同时减少353万吨的碳排放。
该项目不仅熄灭了燃烧的火炬,更点亮了当地数百万家庭的灯火,伊拉克总理苏达尼称赞其为伊中合作的典范。在亚太地区的印尼,中国石油运用先进的伴生气回注技术,将超过99.6%的伴生气重新注入地层。此举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03 和谐共生之道:守护生物多样性的中亚足迹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相互交织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石油在推进能源项目的同时,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考量,在中亚地区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北布扎奇公司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为此,公司专门开展了系统性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当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他们的努力取得了切实成果,曾多次成功救助并放归包括双峰驼等在内的珍稀野生动物,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贯穿于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方方面面。在非洲乍得,公司积极参与“一个人、一棵树”活动,累计捐种超过32万棵树木,为改善当地环境贡献力量。这些行动是中国石油响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延伸。
从亚马孙雨林的生态守护,到中东沙漠的技术减排,再到中亚草原的物种关怀,中国石油的海外绿色足迹已遍布全球。这些实践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转型之路,更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切实贡献。在COP30这个汇聚全球智慧的舞台上,这份来自中国企业的“绿色答卷”,无疑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了坚实而有力的东方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