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30岁以后最顶级的自律:不抱怨、不设限、不认命

顶级的自律心灵像一块蓄电池,总说“我不行”,就是在持续漏电。尤其到了三十而立的隘口,你会发现,时代的车轮跑得飞快,生活的

顶级的自律

心灵像一块蓄电池,总说“我不行”,就是在持续漏电。

尤其到了三十而立的隘口,你会发现,时代的车轮跑得飞快,生活的重担渐沉。

一句不经意的“我不会”,可能就打翻了一次机会;一次习惯性的“我不行”,或许正消耗着你最后那点心气。

不如,给自己打开“省电模式”。

戒掉自我否定的口头禅,用“我来试试”代替“我不行”,你才能为人生蓄能,抗未来的风雨。

01 戒掉抱怨,把能量用于破局

《终身成长》里有这么一段话: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是固定型思维,二是成长型思维。

习惯说“我不行”的人,往往陷入第一种思维陷阱。他们将能力视为石头,认定其无法改变,遇到挑战便主动退缩。

单位里来了新人,精通各类软件。领导提议让大家学习,有人第一反应便是摆手:“我年纪大了,学不会这个。” 于是,所有人都在进步,他仍在原地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生活中的许多困境,其实并非无解。只是我们早早地用“我不行”画地为牢,主动缴械投降,将解决问题的能量,全部浪费在自我消耗的抱怨里。

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风雨太大,而是学会自己撑伞。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是渴望得到欣赏和认可。

认可的第一步,必须来源于自己。当你把“我不行”换成“我可以学”,你会发现,人生的破局点,往往就藏在你的下一次尝试里。

30岁以后,请守护好你宝贵的“心理能量”。

减少无谓抱怨,就是最高效的节能。把精力聚焦于解决问题,而非反复强调问题存在。

就像褚时健,年逾古稀从头创业,种橙子时遇到难题,从未说过一句“我不行”,最终缔造“褚橙”传奇。

命运从不偏袒任何人,却会眷顾那些从不认输的人。

02 打破设限,用行动重新定义自己

古希腊有句谚语:“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存,但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自己设定的边界,往往比现实真正的边界要小得多。脱口而出的“我不会”,是一道心理魔咒,一次次地强化着你的“无能”,预言了你的失败。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自我应验预言”。你相信自己不行,行动便会扭曲变形以匹配这个信念,结果就真的失败了。这失败又反过来佐证了“你看,我果然不行”,形成恶性循环。

想想看,多少人的想法就是:“我学不好外语”、“我搞不定技术”、“我当众讲话会紧张”…… 自我设定的限制,终为他们人生路上跨不过去的山。

人生没有不可能,只有自我设限的不可能。

作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要拥抱“成长型思维”。即相信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

不会,就去学;不熟,就去练。人生的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鼓励女性:“往前坐”,要打破“女性不擅长商业”的刻板印象,主动参与,勇敢发声。

30岁以后,请亲手拆掉自己头脑里的那座牢笼。用一次微小的成功,去覆盖一次失败的记忆。当你不再说“我不会”,你的人生便拥有了无限可能。

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什么,而在于他能成为什么。

03 拒绝认命,把命运攥回自己手中

《增广贤文》里有言: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习惯说“我不行”的人,本质上是将人生的掌控权拱手让人,交给了环境,交给了命运,就唯独不喜欢交给自己。提前认命,并以此作为不再努力的心理安慰。

身边常见这样的例子:两人同时起步,能力相当。A遇事总说“我试试”,B则常叹“我不行,我害怕”。三五年后,A独当一面,B仍在原地,并将自己的停滞归结为“命运不公”。

可是,分水岭,正是那一句不同的口头禅。

认命,是失败者最安逸的借口;不认,是成功者最坚韧的盔甲。

稻盛和夫先生曾说: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他凭借一股“不认命”的执拗,赤手空拳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30岁以后,要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造势者”,而非“顺势者”。停止说“我就是这样了”,开始相信“我还能更好”。

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靠的就是“打脱牙和血吞”的不认命精神,立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业。

你如何定义自己,世界就如何定义你。

最后

《格言联璧》中有警世恒言: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什么,而是承受什么;顶级的天赋,不是聪颖,是永不言弃。

从此刻起,戒掉那句自我诅咒的“我不行”,你的能量,有时候真的超乎你的想象。

当你不再给自己的能力设限,你的人生,自然广阔无垠。

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