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温知意
跳出常规看世界
跟着知意观天下
大陆最近的“动作”让不少人开始紧张,尤其是台湾地区。
2025年前9个月,中国平均每天进口的石油超过1100万桶,这一数量超过了沙特阿拉伯的日产量。与此同时,美债持仓一路下降,黄金和粮食的储备却在持续增加。
有人说这是“备战”,也有人说是“未雨绸缪”,但不管外界怎么猜,我们这一套操作,明显是在构建一个不依赖外部、足以应对动荡的安全系统。

台岛那边的反应倒是挺快,不等大陆说什么,岛内政客和媒体已经先炸了锅。各种“军事前兆”“战争信号”的说法铺天盖地。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秉持长远眼光,未雨绸缪地加强各类战略储备,这是富有远见的审慎之举,旨在从容应对潜在风险。
石油囤得多,不是为了烧,而是为了稳先说石油。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制造业大国能离得开石油。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过去这段时间,国际油价像坐电梯一样忽上忽下,一会儿红海出事,一会儿美国制裁中东,谁都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断供。
所以,大陆的选择很直接:进口、储存、分散来源。1100万桶的日进口量中,有一部分是直接进了国家储备系统。
据外部测算,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可能已经超过12亿桶,和全球主要产油国的规模不相上下。更关键的是,这些油并不是从一个地方买的,而是从中亚、俄罗斯、南美等多个方向调来的,摆明了是在降低对任何一个地区的依赖。

再看金融领域,变化就更细节了。过去几年,大陆一直在“悄悄”调整外汇结构。美债持仓从2021年高点一路滑到现在的7300多亿美元,同期黄金储备却涨到了7400多万盎司。
这不是情绪化的操作,而是对现实的回应。2023年,美国债务上限危机闹得沸沸扬扬,当时全球市场都在担心美国会不会“赖账”。虽然最后没出大事,但那一轮闹剧已经让很多国家对美元安全性打了个问号。
我国的做法很清楚:不赌美国政治,调整资产结构,把更多资金放到更稳定、抗风险的黄金上。
有人可能会问,这跟台海局势有什么关系?说实话,关系还真不大。但台岛某些人偏要强行关联,仿佛大陆只要多买点黄金、多囤点油,就是在“备战”。这种逻辑就像说一个人买了保险,就是准备生病一样,怎么看都有点自说自话。
不是“备战”,而是“备乱”除了油和金,粮食也是这次储备动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202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目标被定在7亿吨,这是个非常高的标准。与此同时,粮油储备的财政预算也提高了不少。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没有饥荒、没有灾害的情况下要加大粮食储备?原因其实很简单:极端气候越来越多,全球农业波动越来越强,靠市场调节已经不保险了。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一旦出现供应问题,后果会非常严重。
所以,我国选择了提前布局,宁可多储一点,也不冒险。这种做法放在任何一个人口大国,都是理性选择。但台岛某些政治人物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

他们更像是在用“战争滤镜”看一切,殊不知真正打仗的国家,往往不会高调囤粮,而是悄悄调兵。
综上来看,不管是石油、黄金,还是粮食,大陆的动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系统性、长期性、非对抗性。这不是一场突发的“战前准备”,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面对全球不断升级的不确定性,谁都不愿被动挨打。
而台岛那边的“神经紧绷”,更多是出于政治操作的需要。把大陆的正常经济调整说成军事威胁,既能转移自身内部焦点,也有助于制造“被害者叙事”,从而拉拢外部势力。这种操作不新鲜,但也不高明。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大陆忙着搞稳定、补短板,而台岛却总是忙着揣测、炒作。一个拿数据说话,一个靠情绪过活,谁在务实,谁在表演,一目了然。
大陆囤油,不是为了点火,而是为了熄火。可如果有人非要把灭火器当火药桶,那他害怕的,其实不是战争,而是失去“炒作战争”的机会。
谁在为和平搭桥,谁在为紧张添柴?这个问题,答案其实早就写在现实里了。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 “未雨绸缪,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