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正式发布了2026QS亚洲大学排名。

本届榜单规模创历史之最,覆盖了25个高等教育体系的1529所院校,其中558所为首次上榜,突显亚洲高等教育领域的持续扩容与竞争升级!
排名参考指标
本次排名依据11项关键指标,全面评估大学在学术地位、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质量和生产力、校园国际化程度以及国际合作多样性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具体指标如下:
雇主声誉 (20%)
学术声誉 (30%)
雇主声誉 (20%)
师生比 (10%)
国际研究网络 (10%)
论文篇均引用率 (10%)
教员人均论文数 (5%)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员数 (5%)
国际教员占比 (2.5%)
国际学生占比 (2.5%)
入境交换生比例 (2.5%)
出境交换生比例 (2.5%)
排名亮点及表现
香港大学荣登亚洲榜首,北京大学位居第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上升一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并列第三。

中国(内地)凭借排名院校的飞跃性增长,以新增261所院校、总数达395所的成绩成为上榜高校数量最多的教育体系。其新增院校总数几乎是印度 (新增137所,总数294所)的两倍。
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和韩国,分别有147所和103所大学上榜。
中国
中国(内地):北京拥有40所上榜院校,成为亚洲上榜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上海以22所高校上榜位列第五,西安和南京分别拥有18所和17所上榜院校。中国香港地区:6所高校进入亚洲百强,除进入榜单前十位的香港大学(第1)、香港科技大学(第6)、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并列第7)、香港理工大学(第10)外,香港浸会大学居第53位。此外,香港教育大学(第152)与香港岭南大学(第181)排名均有所上升。中国澳门地区:共有3所高校上榜,澳门大学排名微降至第102位(去年第99位);澳门科技大学上升至第211位;澳门理工大学提升至第402位,整体呈现稳步向上的趋势。中国台湾地区:共有8所大学跻身前100名,其中台湾大学(第23)表现在区域内最为突出,较去年提升3位。新加坡

新加坡双雄依旧强势——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并列第3,新加坡管理大学也大幅跃升18位,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高教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

日本方面,东京大学(第26)、京都大学(第28)、东北大学(第29)进入榜单Top30。
韩国

韩国共有15所高校进入前百,其中延世大学(第11)、高丽大学(第12)、成均馆大学(第16)、首尔国立大学(第17)与浦项科技大学(第18)、汉阳大学(第20),进入榜单前20。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今年共有10所高校跻身前100,8所进入前50。马来亚大学位列第15,虽较去年略降,但仍为马来西亚表现最佳院校;博特拉大学(第22)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第24)排名紧随其后,除少数学校外,其余院校普遍排名上升,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亚洲排名TOP100

亚洲留学解析
基于2026QS亚洲大学排名和近年留学动态,亚洲高等教育格局呈现出 “多极化” 和 “理性化” 的特点。
中国香港在2026QS亚洲大学排名中表现突出,香港大学荣登亚洲榜首。香港地区有五所大学进入亚洲前十。其整体高等教育体系拥有亚洲范围内最高的国际学生比例,并且在“国际研究网络”指标上表现强劲。对于追求顶级学术环境、希望快速接轨国际职场的学生来说,香港极具吸引力。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在2026QS亚洲大学排名中并列亚洲第三。新加坡在留学环境的安全与成本方面综合评价较高。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起薪较高,并且留学生申请永久居留的政策相对友好。
日本与韩国在2026QS亚洲大学排名中,东京大学位列第26名。日本高校在教学质量和研究影响力方面依然是区域的标杆。韩国则展现出系统性的实力,在2026QS亚洲大学排名前20中占据6席。日韩适合对特定文化或优势学科(如日本的动漫、电子,韩国的传媒、商科)有浓厚兴趣,并愿意投入时间学习语言的学生。
马来西亚在2026QS亚洲大学排名中,马来亚大学位列第15位。马来西亚整体高等教育体系进步显著,并因其极高的留学性价比(部分公立大学年总花费可控制在10万人民币以内)而成为工薪家庭的热门选择。
对于关注2026QS亚洲大学排名的同学来说,这不仅是选校参考,更揭示了亚洲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
亚洲留学呈现香港新加坡领衔、日韩特色突出、马来西亚性价比高的新格局。申请需早规划,按梯队选校,强化语言与软实力,并关注各地签证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