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兴奋砸钱搞AI,半年后问我:“为什么技术牛哄哄,业务死活推不动?” 我回五个字:“场景选错了。”
AI不是万能胶,哪儿漏贴哪儿。它更像手术刀——得找准病灶,一刀见血才能活命。可多数人一上来就犯了大忌:贪大求全。
车间要智能排产,客服要24小时陪聊,销售要自动追单,甚至厕所缺纸都想让AI报警……结果呢?预算烧光,部门扯皮,数据孤岛,落地无门。
一、错把“大而全”当战略,本质是逃避商业本质
很多创业者有个幻觉:AI技术越复杂,解决方案越值钱。错了。 技术价值不靠参数多寡判断,而看它能不能让成本砍半、效率翻倍、客户买单。
你给工厂装个AI监控流水线,不如先解决质检员每天盯5000个零件眼花的问题——用AI图像识别把漏检率从5%压到0.1%,一年省下300万返工费。这账老板闭眼都能算明白。
某电商团队跟我抱怨AI客服“不够智能”。细问才知,他们给AI设了20种话术模板应付售后,结果客户退货率丝毫未降。我说:“把你家30%的退货集中在色差问题上这事解决了吗?”三个月后,他们用AI做牛仔裤试穿色差模拟,退货率直接掉12%。
AI项目成败的分水岭在于:是技术秀肌肉,还是真刀真枪割掉成本赘肉。
二、破局点:用“最小钉子”捅破天花板
好AI项目像钉钉子——锤子(技术)再猛,也得先找到最薄的木板(场景)。
特斯拉早期自动驾驶要是上来就搞“全城无人驾驶”,早死透了。他们的钉子是什么?“高速上脚别一直踩油门”。一个ACC自适应巡航功能,先解决长途驾驶疲劳这个最具体的痛点,数据跑通了再叠代升级。
找钉子的方法论很土但有效:
1. 从钱堆里挖痛点:哪个环节成本飙升、投诉爆炸、人效奇低?
2. 从数据里看真相:80%的退货是否源于同一问题?95%的交付延迟是否卡在同一环节?
3. 用最笨的方式验证:别急着写代码,用Excel+人工模拟AI决策流程,跑一周看数据变化。
浙江一家小服装厂让我印象深刻。老板原计划“用AI改造全供应链”,被我按住:“你先算算每天多少布料被裁废了?”后来他们只用了一个开源算法,在裁剪机上装了摄像头识别布料纹路走向,废料率从8%降到1.4%,半年回本。
三、闭环重于规模,压强强于铺摊子
见过太多项目死在“完美闭环”前夜:AI预测了库存需求,采购部门不认;算法推荐了爆品,运营团队不用。开十枪擦破九层皮,不如一枪打穿脑门。
闭环的底层逻辑就三条:
· 责任人头上有KPI(例:AI减少的废料成本=厂长奖金池)
· 决策流程必须断点(例:采购订单金额<10万时,AI直接审批)
· 价值肉眼可见(前台大屏实时显示AI节省的工时/成本)
某生鲜仓的案例很典型。他们最初想做“全智能分拣系统”,后来收缩到“让榴莲少摔烂几个”。AI根据成熟度、运输颠簸数据,给每颗榴莲贴“易碎指数”标签,搬运工手机扫码见红色标签就轻拿轻放。破损率降了37%,工人因减少赔钱也乐意配合——这才是真闭环。
写在最后:高手拼定力,笨功夫才是快功夫
AI落地像爬山,99%的人困在半山腰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出发时背了太多包袱。
砍掉华而不实的功能,屏蔽“全能型AI”的诱惑,把全部火力压到一个针尖大的场景上——让它能自证价值、能养活团队、能建立信任。等这颗钉子扎透了,再沿着它的裂痕撬开更大的空间。
长期主义者都明白:铺台阶的石头不用漂亮,但每一块必须踩得稳。
那些靠单点AI砍成本、提效率、赚利润的公司,三年后再看,早把贪大求全的对手甩出五条街。
关注【硬核创业者】,纯交流,不涉及任何商业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