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四川艺术基金 2025 年度舞台艺术创作人才研修资助项目《文旅融合沉浸式舞台剧、实景剧基层编导人才培养》第三次主题研讨会在成都影视硅谷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无界舞台:实景剧未来场景共创研讨会》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在中国文旅融合进入“深水区”的宏观背景下,实景演艺如何突破传统范式,通过理念革新、技术赋能与模式重构,开启一个面向未来的全新发展阶段。会议由四川传媒学院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陆薇教授主持,项目全体学员及指导教师共同参与。

首先,四川传媒学院智能影像艺术学院教务办副主任、项目负责人吴道天副教授作主题分享,他以《无界舞台:实景剧未来场景共创》为题,从时代呼唤、理念基石、实践路径、挑战审思及行动倡议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吴老师提到“无界舞台”的核心理念包含三大维度:一是物理无界,打破“第四堵墙”,将山川湖海等整体环境升维为戏剧性场域;二是叙事无界,解构线性故事,转向由观众选择触发的网状叙事结构;三是体验无界,将观演体验延伸至吃住行购等全方位生活场景,使其成为目的地文旅生态的核心IP。他强调为实现这一愿景,必须走“场景共创”的实践路径,通过技术赋能、社区参与和跨学科协同,构建开放共生的创作系统。同时,需审思并破解创意同质化、技术与内容本末倒置、运营可持续性及生态保护等核心挑战。最后,吴老师从个人视角提到了三点兼具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无界”发展建议,即构建人才共享与赋能平台、设立实景剧创新实验室以及推动产业创新基金建设,这三项建议共同构成一个从人才、研发到资本的支持闭环,旨在凝聚行业各方力量,将“无界舞台”的理念蓝图转化为可触达的现实图景。

在本环节中,来自不同院校与企业的青年创作者展开了深入交流。来自成都市雁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郑伊南从戏曲角度出发,强调了演职人员质量的重要性。她指出,唯有提升待遇与发展前景,才能留住高素质的演员队伍,从而保障文旅项目的艺术品质,并建立与景区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她观察到,当前全国许多景区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很早就已存在的人才等核心短板,而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超越简单的、表面的借鉴,进行更根本性的革新。

四川传媒学院的杨汪莹露老师则从教学层面分享了她的思考。她认为,一部成功的文旅作品必然是多种艺术形式恰到好处的融合,而非单一艺术。本次阆中古城的实地调查与采风,将理论照进了现实,让她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呼吸与脉搏。她表示,在未来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舞蹈编导的技法,更要加强舞蹈历史文化、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文化理解力、想象力以及与科技的融合能力。

成都东软学院的韦敏从“无界”角度进行了阐述。她提到舞台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文物建筑、工业遗址、商业街区等均可成为叙事场地。她进一步指出,无界还体现在叙事与参与的跨界,以及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上,例如利用交互装置增强演出的感官沉浸感,从而打造富有生命力的体验场,不断打破物理与心理边界,构建与观众共创共享的舞台。

成都松果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何秋坤以“突破边界,创新表达”为题,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打破物理局限,搭建真正的“无界舞台”;第二,创新叙事方式,讲好当地故事与中国故事;第三,推行多元运营,打造可持续的实景剧生态。

来自四川
喵不可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申浩伟则聚焦于交互体验,他对比了《阆苑仙境》和《长安十二时辰》,分析了其中多线性叙事趋势以及嗅觉、灯光、音响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并强调“无界”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行业革命。

随后,在项目组负责人吴道天详细布置了分组实践任务,明确时间节点与结业要求,活动进入新的阶段。全体成员合影留念,标志着理论学习圆满收官,各小组师生随后立即转入实践创作,完成了首次见面与深度对接。

本次研讨会根植于四川丰富的文旅资源,其探讨的在地文化深度挖掘的路径,为将巴蜀文化、民族风情等独特地域元素进行当代化、艺术化的转译提供了创新视角与实践指南。这直接为四川省打造一批兼具文化深度、市场热度与艺术高度的特色文旅演艺品牌筑牢了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根基,有力推动了地方文旅产业从单纯的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为实现区域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软实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