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慕思与华为鸿蒙智选合作的智能床垫正式上市,官方宣称"开启睡眠科技新时代"。此前半年报中,AI产品1.21亿元的收入同比激增3倍,境外业务73.97%的增速也颇为亮眼。但这些看似光鲜的转型数据背后,是智能床垫渗透率低迷、海外投入高企的现实——慕思试图通过"AI+海外"突破渠道与财务困局,却陷入了"转型口号响亮、落地成效有限"的新困境。
一、高增速下的低基数陷阱
慕思将AI视为"从家居制造商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核心抓手,但目前的增长更多是"低基数效应"下的幻象。
从收入结构看,AI产品1.21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比重仅4.9%,且高度依赖T11系列单品的短期促销。这款售价3万元左右的智能床垫,主打"97%静息心率监测准确率",但消费者质疑声不断:小红书上有用户对比测试后发现,其睡眠数据监测功能与小米1万元智能床垫重合度超80%;黑猫投诉平台上,"AI功能失灵""数据不准"的投诉占比达智能产品投诉总量的35%。
技术壁垒的缺失进一步制约转型前景。尽管慕思宣称累计拥有3914项知识产权,2025年上半年新增256项专利,但核心的压电陶瓷传感器仍依赖外部采购,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有限。对比喜临门深耕的"医疗级睡眠认证"——其智能床垫已进入多家三甲医院康复科——慕思的AI功能更多停留在"数据监测"的基础层面,缺乏差异化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护城河。
研发投入的吝啬则从根本上限制了技术突破。2025年上半年,慕思研发费用9989万元,占营收比重4.03%,虽略高于2024年的1.86%,但仍低于顾家家居4.1%的研发费用率;同期销售费用6.65亿元,是研发费用的6.6倍。当AI转型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时,慕思"重营销、轻研发"的资源分配逻辑,让其"科技转型"更像一场品牌包装。
二、高投入下的低产出困境
海外市场被慕思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的扩张仍处于"烧钱换规模"的阶段,盈利前景不明。
从规模看,2025年上半年境外业务1.09亿元的营收,与同行差距悬殊:同期喜临门境外营收9.7亿元,占比24%;而专注海外市场的梦百合,境外收入占比长期超70%。即便在增速最快的东南亚市场,慕思的表现也难言亮眼——越南单店月均销售额50万元,仅为当地头部家居品牌的1/3。
高投入是海外扩张的另一重压力。为建立本土化供应链,慕思收购新加坡MIPL公司及印尼PTTC工厂,初期投入超2亿元;纽约、科隆海外仓建设耗资5000万元;FDA、CE等国际认证单次费用达数十万元。更棘手的是运营成本:印尼市场推出的"24小时上门安装"服务,使售后成本较国内高出30%;湿热气候导致的产品返修率,也让毛利率较国内低5-8个百分点。
贸易政策风险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2025年以来,美国对东南亚床垫发起反倾销调查,若最终裁定高税率,慕思在东南亚的产能布局将面临"出口受阻"的风险;而若转移产能至墨西哥或美国本土,又需追加至少3亿元资本开支,这对于现金流本就紧张的慕思而言,无疑是新的负担。
三、转型背后的透明度缺失
无论是AI转型还是海外扩张,都离不开治理透明度的支撑,但慕思在这一维度的表现,仍让市场疑虑重重。
最突出的是"价外收入"争议的持续发酵。尽管经销商举报"罚款计入价外收入调节利润"已过去两个月,但慕思始终未在财报中单独披露此类收入的金额与占比,仅回应"财务核算符合会计准则"。投资者关心的"装修物料采购定价公允性""罚款名目的合同依据"等核心问题,也未得到明确答复——这种模糊的披露态度,与AI转型所需的"科技公司信任度"形成鲜明反差。
消费者端的信任损耗同样值得警惕。2025年8-10月,黑猫投诉平台新增慕思投诉中,"海外代购产品售后无保障""进口床垫与宣传材质不符"的占比达28%。上海一位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购买的"意大利进口床垫",经检测发现核心材质为国内生产,交涉一个月后仅获"八折退款"的解决方案。
这种治理层面的透明度缺失,正在削弱市场对转型的信心。天风证券在最新研报中下调慕思评级,核心理由之一便是"转型战略清晰但执行细节模糊,治理透明度不足影响估值"——当短期渠道与财务问题未解决,长期转型又缺乏信任支撑时,慕思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坎坷。
四、破局需平衡短期与长期
回顾慕思的双重困局:第一篇报道中的渠道崩塌与财务失衡,是当下最紧迫的生存压力;本篇的AI虚火与海外迷局,则是未来增长的核心挑战。两者并非孤立存在——渠道问题不解决,74%营收的"失血"将制约转型资金投入;财务结构不优化,研发与海外扩张的持续投入便无从谈起;而治理透明度不足,则会让转型失去市场信任的根基。
对于慕思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平衡":平衡短期渠道修复与长期转型投入,平衡股东分红与研发支出,平衡品牌包装与技术沉淀。家居行业的"结构优化"浪潮中,只有真正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慕思才能从"高端床垫的营销标杆",转变为"睡眠科技的真正龙头"。市场的耐心有限,2025年三季度财报中的AI产品渗透率、经销商数量变化、海外投入回报比,将成为检验其转型决心的关键指标。(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