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笔法、字法、墨法:拆解王阳明跋赤壁赋,学会草书真正的“节奏感”

聊起书法,很多人对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工整秀美的行楷赞不绝口,但今天咱们不聊赵孟頫,我们来聊聊写在它后面的一段“读后感

聊起书法,很多人对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工整秀美的行楷赞不绝口,但今天咱们不聊赵孟頫,我们来聊聊写在它后面的一段“读后感”——王守仁(王阳明)的草书跋文。说句实在的,如果你只看前面赵孟頫的工整,而忽略了后面王守仁的恣意,那可真算是买椟还珠,错过了真正的精华。

这篇跋文,说白了就是王阳明看完赵孟頫的巨作后,心潮澎湃,随手写下的一段评论。但恰恰是这种“随手”,反而暴露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当时真实的情绪状态。它不是正襟危坐的创作,而是一次情感和技术的即兴喷发。对于我们学书法的人来说,看这种“幕后”的真迹,往往比看“台前”的正式作品,收获要大得多。那么,这篇跋文里究竟藏了多少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草书密码呢?咱们今天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瞧一瞧。

第一段:笔尖的“舞蹈”与“律动”

看王守仁的这篇草书,你第一眼感觉是什么?是“乱”吗?那就对了,但这种“乱”不是胡写乱画,而是有节奏的“乱”,是舞蹈中的那种忘我境界。我们初学草书,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字写得像“印刷体”,每个笔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生怕别人不认识。但你看王阳明,他的用笔是“写意”的,重点不在字的结构,而在笔画的势能和连贯性。

这里面有个关键技术叫 “使转” 。说白了,就是笔锋在纸上不是一笔一画地“摆”出来的,而是通过手腕的连续转动,“带”出来的线条。你仔细观察他的笔画连接处,很多地方不是实打实的连接,而是“笔断意连”,像空中划过的轨迹,气韵一直在流动。这种写法,对毛笔的控笔能力要求极高,笔锋既要提得起(让线条细而劲健),也要按得下(让线条粗而厚重),在快速的书写中完成这种轻重缓急的变化,这才是草书的灵魂。你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古代孙过庭《书谱》里的使转,就能发现王阳明这里的使转更加率意和自信,少了几分规矩,多了几分性情。

第二段:字形的“魔术”与“平衡”

如果说用笔是舞蹈动作,那单字的结构就是舞者的定格造型。王阳明在这篇跋文里,把草书的字形玩出了各种花样。我们常临帖,容易把每个字都写得大小均匀,四平八稳。但你看王阳明,他完全打破了这种“平均主义”。有的字突然写得很大,很张扬;有的字又缩得很小,很内敛;有的字向左倾斜,有的字又向右拉扯。

这种处理方式,在专业上叫做 “欹侧”与“开合” 的运用。他并不是要把字写歪写倒,而是通过制造这种不稳定的动态,来寻求整篇布局上更高层次的平衡。比如,他上一个字向左倒,下一个字可能就有意地向右靠,像两个人互相搀扶,最终达到整体的稳定。这种技巧,需要我们放弃对单个字“完美”的执念,转而从一行、一段的角度去审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就像是经营一个团队,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当标兵,而是让大家各有特点,又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第三段:墨色的“情绪”与“节奏”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篇跋文的墨色变化非常丰富。有的地方浓黑如漆,像是音乐中的重低音;有的地方干枯飞白,像是音乐中的快节奏鼓点。这可不是因为古人墨水没磨匀,而是书法家有意为之的 “墨法” 。

王阳明在书写时,蘸一次墨,会连续写好几个字,直到笔中的墨快用尽。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从“润”到“枯”的自然过渡。开头的字,墨饱水足,线条温润厚重,体现了他下笔时饱满的情绪;写到后面,墨汁渐少,出现了“飞白”,线条变得毛糙、干渴,速度感也随之而来,恰恰反映了他思绪的奔涌和笔速的加快。这种墨色变化,给静止的纸上作品注入了时间感和音乐感。我们自己在创作时,也可以刻意去练习这种“一笔墨”的书写,去感受和控制墨色从浓到淡、从湿到干的自然节奏,这能让你的作品立刻“活”起来,充满呼吸感。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聊了这么多技法,最后落到我们自己的学习上。临摹这样的作品,切忌一上来就追求形似,去描摹他那看似“潦草”的外形。那绝对是走歪路。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首先,读帖。把这幅跋文放在眼前,别急着动笔,就看。看他的笔势从哪里起,到哪里收;看字组之间怎么呼应;看墨色如何循环。其次,分解练习。单独挑出他常用的使转动作、偏旁部首的草法,进行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最后,意临。忘掉单个的字,去感受他书写时的“气”,试着用你自己的手,去写出他那种连贯的“势”和自然的“墨韵”。

把这篇跋文吃透了,你再回过头看那些规规矩矩的楷书或行书,或许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通透感。书法的妙处,正在于从规矩中生发出自由,而王阳明的这篇草书跋,就是我们窥见那种自由境界的一扇绝佳窗户。

评论列表

琁嗲
琁嗲 3
2025-11-09 01:59
王守,不是王守仁! 王守是王宠的亲哥,也是明代顶尖的书法家。 我个人会更喜欢王守仁的字一些,当然王守的这篇也是写得极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