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听过“曾参sha人”的故事,却未必清楚这故事原本是说给君王听的。据《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战国时秦武王欲攻宜阳,谋士甘茂却先讲了个故事:孔子弟子曾参居费邑时,有个同名者Sha人,第一个报信人来时,曾母“织自若”,坚信儿子贤孝不会Sha人;第二个来报,她仍“织自若”;直到第三人传话,曾母竟 “投杼逾墙而走”,扔下织布梭子翻墙逃跑了。
这个故事,虽只有短短数语,却道破了谣言的可怕力量。
曾母对儿子的信任,经历了从坚定到动摇再到崩溃的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弱点:当多数人重复同一信息时,真相往往让位于共识。现代心理学称之为“从众效应”——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判断与行为。曾母的投杼逾墙,正是这种效应的生动写照。
甘茂借此直言:自己作为外来臣子,质疑他的人远不止三个,担心武王像曾母一样动摇。秦武王随即与他盟誓于息壤。这则典故并非真说曾参行凶,而是成为“流言可畏” 的经典注脚,唐韩愈《释言》就曾感叹 “市有虎,而曾参Sha人,谗者之效也”。
为何最了解儿子的母亲,会被三次传言击溃? 这恰是流言传播的核心逻辑 —— 信任并非坚不可摧,重复信息会逐渐瓦解认知锚点。曾母的动摇,本质是“确定性”被反复冲击后的心理崩塌。
把视线拉回当下,职场中“三人成虎”的误解,社交平台上发酵的不实信息,都在复刻曾母的困境。清人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写“硬叠成曾参Sha人”,点出流言的人为建构属性 —— 它从不是自然扩散,而是被重复放大的认知扭曲。
如今我们日均接触数千条信息,比曾母面对的“三人传话”复杂百倍。但甘茂早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破局关键: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与武王盟誓)。于现代人而言,便是对重复信息保持警惕,像秦武王那样锚定核心判断,才不会成为“投杼逾墙”的认知囚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各种“声音”的世界里,真正的智慧不是盲目相信或怀疑,而是建立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完善的验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