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望乡 | 开了33年的酥饼店,浦江人只想吃一口!

“如果浦江也有这种酥饼就好了。”就因为赶集人的这一句话,兰溪人王黎鸿和严樟花在浦江开起了一家酥饼店,这一开就是三十三年。

“如果浦江也有这种酥饼就好了。”

就因为赶集人的这一句话,兰溪人王黎鸿和严樟花在浦江开起了一家酥饼店,这一开就是三十三年。

三十三年前,王黎鸿和严樟花还是一对小情侣,一个在老乡的早餐店做大饼油条,另一个在厂里做着不起眼的小工,微薄的工资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连结婚的钱都凑不出来。

“也是被逼上梁山了!”严樟花说,当时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去外面闯一闯,闯出来,日子就好过了。

“当时在义乌的义亭镇打工,很多浦江人过来赶大集,回去的时候都要买上一包一包的酥饼。”王黎鸿和严樟花都是兰溪游埠出来的,对传统酥饼做法有一定了解,两人一合计,决定去浦江干酥饼店创业。

二十出头的年纪,两人怀揣一腔热血来到了浦江。

“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就想搏上一搏。”他们的酥饼店选在了浦江当时数一数二热闹的商业走廊,但是掏尽所有积蓄,却仍凑不够房租。“连2000块钱的房租都付不起,只付了1000元。”创业还未开始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最终好心的房东解了燃眉之急。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身在异乡的他们倍感温暖,也成为他们三十三年坚守的起点。

店铺的前半间是制作区,后半间是吃饭睡觉的地方,在这拥挤的18平方米里,装下了两个人的生活与梦想。

刚开始周围的人并不看好他们:在商业街专卖酥饼,能有多少客人?他们一边听着质疑,一边忐忑地烤出了第一炉酥饼。

“有人抱着好奇心,先买点吃吃看,刚出炉的酥饼,又酥又软,吃了还想吃。有些顾客买了十个,又回过头买了十个。“王黎鸿说。那一刻他舒了口气,这第一炮算是打响了。“开业第一天就赚了70元,而之前的工资一个月只有三百块。”严樟花说,当时这笔“巨款”让他们兴奋地一夜没睡。

第一天的成功总是能给年轻的创业者巨大的信心,他们干劲越来越足。每天天还没亮,两人就已开始在狭小的屋子里和面、调馅,生意也越来越好。

“元宵节的时候,别人在放鞭炮了,我们还在做,板上的面团还没切开都已经订走了。”

“刚出来的时候,两个人都比较瘦,压力很大,所有的钱都是借来的,万一搞砸了怎么还上?后来做了几年,心也放宽了,心宽体胖!”严樟花说,夫妻俩一商量,那店铺招牌就叫“金华胖子酥饼”吧。

从此,胖子酥饼在浦江打响了名号。

三十三年里,王黎鸿和妻子几乎从未外出旅游或休息。日复一日地包馅、烤饼,一次次捏紧面团、反复弯腰贴饼,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2万个酥饼。夫妻俩说,浦江人讲义气,那么多年,他们做得辛苦但开心。很多人五六岁跟着爸爸妈妈来店里买酥饼,现在已经大学毕业,有的还带着孩子来买酥饼了。

三十三年间,夫妻俩还保持着一个习惯,每一炉酥饼出来,都要亲自尝一口。他们说,一个原因是一直坚持传下来的老味道,要对口味的咸淡随时进行调整,另一原因就是,自家的酥饼,一家人这么多年总也吃不厌,儿子爱吃,现在连两个孙子也特别喜欢。有人劝他们可以加点食品添加剂,保质期更长,也可以增加产量,夫妻俩思量后还是拒绝了:哪怕不扩大规模,也要保证酥饼的口味是最正宗的。

三十三年间,时代飞速发展,酥饼制作工艺也在与时俱进。现在机器包的酥饼薄厚均匀、外形统一,加之烘烤的“烘”这一工序,能让成品更加酥脆。但是关键步骤就像和面、刷油酥,夫妻俩仍坚持手工制作。

如今,王黎鸿和严樟花的年纪渐渐大了,令他们欣慰的是,儿子已经成为制作酥饼的主力,和面、刷油、烤制这些力气活都由他承担。看着忙里忙外的儿子,严樟花眼里满是自豪。她和丈夫只懂传统手艺,对电商、网购这些新事物搞不太明白,但她放心地把这些交给儿子和儿媳去钻研。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三十三年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这家酥饼店,是两代人的传承,是曾经的谋生手段,更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每天清晨,酥饼店的香气依旧准时飘散。“胖子酥饼”对许多浦江人来说,已成为记忆中故乡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家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