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兴二年(1279 年)春的崖山,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笼罩着海面。陆秀夫抱着八岁的宋末帝赵昺,站在 “景炎” 号战船的甲板上,海风卷着咸涩的浪花,打湿了他的官袍。远处,元军的战船如黑云般压来,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与战船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南宋最后的抵抗正在瓦解。他低头看向怀中熟睡的幼帝,指尖轻轻拂过孩子稚嫩的脸颊,恍惚间回到了十年前的临安 —— 那时他还是国子监的小官,在朝堂上听着文天祥 “法天不息” 的策论,心中满是对大宋江山的期许,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王朝最后的守护者。
从盐城学子的 “寒窗苦读”,到临安朝堂的 “清正为官”;从温州拥立新君的 “临危受命”,到闽粤转战的 “力挽危局”;从崖山部署防务的 “殚精竭虑”,到背负幼帝投海的 “以身殉国”,陆秀夫用一生的 “忠与魄”,在南宋王朝覆灭的最后时刻,写下了属于 “陆丞相” 的悲壮史诗。他的身影里藏着对故国的忠诚,对民族尊严的坚守,更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气节,成为中国历史上 “殉国忠臣” 的典范。

盐城苦读:寒门学子的 “报国初心”
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 年),淮安盐城(今江苏盐城)的一个寒门家庭,陆秀夫降生。父亲陆子贵是当地的私塾先生,家境贫寒却极好读书,家中虽无多少藏书,却藏着半部《论语》和一本破旧的《资治通鉴》。陆秀夫自幼便跟着父亲识字,三岁能背《三字经》,五岁时便能跟着父亲给私塾的学生 “断句”,街坊邻里都称他 “神童”。
盐城地处南宋边境,常年受到金兵与蒙古军队的威胁,陆秀夫的童年,是在 “兵荒马乱” 中度过的。有一次,蒙古军队突袭盐城,父亲带着他躲进芦苇荡,看着家乡的房屋被烧毁,百姓被屠戮,年幼的陆秀夫攥紧拳头,对父亲说:“孩儿长大后,定要学好本领,保卫家乡,保卫大宋!” 父亲闻言,眼中泛起泪光,将怀中仅剩的半部《论语》交给了他:“读书不仅为谋生计,更为明事理、守气节。若有朝一日国家危难,切不可忘了‘忠’字。”
为了让陆秀夫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送他去镇江的紫阳书院求学。在书院里,陆秀夫是最刻苦的学生 —— 别人晨读时,他已在月光下背完了《孟子》;别人休息时,他还在油灯下研读《孙子兵法》。书院的先生对他十分赏识,常对其他学生说:“秀夫这孩子,不仅天资聪颖,更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将来必成大器。”
陆秀夫在书院读书时,最敬佩的便是抗金名将岳飞。他常常在课后临摹岳飞的《满江红》,将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的句子贴在书桌上,以此激励自己。有一次,先生问他:“若将来国家危难,你愿为国家做些什么?” 陆秀夫站起身,坚定地回答:“愿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国家亡,我亦不独生!” 这番话,让先生对他刮目相看,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宝祐四年(1256 年),二十四岁的陆秀夫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与他同科中进士的,还有文天祥 —— 两人在殿试中虽未曾深谈,却都因 “忧国忧民” 的策论给主考官留下了深刻印象。中进士后,陆秀夫被任命为司户参军,前往濠州(今安徽凤阳)任职,从此踏入仕途,开始了他 “清正为官、报国为民” 的生涯。
临安为官:清正廉洁的 “朝堂直臣”
在濠州任上,陆秀夫展现出了卓越的理政才能。当时的濠州,因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赋税繁重,许多人被迫逃离家乡。陆秀夫到任后,首先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他发现,当地的贪官污吏不仅巧立名目征收赋税,还与地主勾结,强占百姓的土地。陆秀夫大怒,立即下令整顿吏治,严惩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官员,还将被强占的土地归还给百姓。
为了帮助百姓恢复生产,陆秀夫还亲自指导百姓改进耕作技术,推广高产作物;他还修建了水利工程,解决了濠州的灌溉问题。不到一年,濠州的百姓生活便得到了显著改善,逃离的百姓纷纷回到家乡,濠州也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当地百姓为了感谢陆秀夫,自发为他修建了生祠,还送给他 “陆青天” 的称号。
由于政绩突出,陆秀夫很快便被调往临安,担任国子监主簿。国子监是南宋的最高学府,陆秀夫在任上,严格整顿学风,禁止学生 “空谈义理、不务实际”,鼓励学生 “学以致用、关注国事”。他还常常亲自为学生授课,结合当时的时局,讲解 “家国大义”,许多学生都深受他的影响,后来成为抗元斗争的重要力量。
当时的南宋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宰相贾似道专权跋扈,排除异己,许多官员为了自保,纷纷投靠贾似道。陆秀夫却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格,从不与贾似道同流合污。有一次,贾似道想拉拢陆秀夫,派人给他送去大量的金银珠宝,陆秀夫却严词拒绝:“大人若真心为国家着想,就应整顿吏治、加强军备,而非用这些财物拉拢官员。这些东西,我陆秀夫绝不会收!” 贾似道得知后,十分愤怒,便将陆秀夫贬为司农寺丞,让他负责管理农业事务。
即便被贬,陆秀夫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司农寺任上,他积极推行农业改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还制定了 “农桑奖惩制度”,对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百姓给予奖励,对懒惰懈怠的百姓进行劝导。在他的努力下,南宋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为后来的抗元斗争提供了一定的物资支持。
温州拥帝:临危受命的 “复国支柱”
德祐二年(1276 年)正月,蒙古军队兵临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氏被迫向蒙古军队投降,南宋朝廷宣告灭亡。此时的陆秀夫正在温州任职,得知临安沦陷的消息后,他悲痛欲绝,却并未放弃希望。他知道,只要还有皇室成员在,南宋就还有复国的可能。
不久后,陆秀夫得知,宋恭帝的弟弟赵昰、赵昺在大臣的保护下,从临安逃了出来,正在温州附近。陆秀夫立即前往迎接,在温州的江心寺,他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会合,共同拥立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继续坚持抗元斗争。
此时的南宋流亡政权,处境十分艰难 —— 没有固定的疆域,没有足够的军队,没有充足的粮草,还面临着蒙古军队的追杀。许多大臣都对前途感到绝望,纷纷逃离,甚至有人劝陆秀夫投降蒙古军队。陆秀夫却坚定地说:“我们是大宋的臣子,岂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大宋的香火断绝!” 他一面安抚大臣与百姓的情绪,一面积极招募兵马,筹集粮草,为复国斗争做准备。
为了躲避蒙古军队的追杀,陆秀夫与张世杰等人商议后,决定率领南宋流亡政权前往福建。在前往福建的途中,蒙古军队多次追击,陆秀夫亲自率军断后,他手持长枪,冲锋在前,士兵们见主帅如此英勇,也纷纷奋勇杀敌,多次击退蒙古军队的进攻,保护了宋端宗与流亡政权的安全。
到达福建后,陆秀夫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负责南宋流亡政权的政务。他深知,要想实现复国,必须得到百姓的支持。因此,他在福建积极推行 “轻徭薄赋” 的政策,减免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他还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员,赢得了福建百姓的广泛支持。许多百姓纷纷报名参军,为南宋流亡政权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然而,蒙古军队很快便调集重兵,进攻福建。由于双方兵力悬殊,福建的许多城池相继被蒙古军队攻破,南宋流亡政权不得不再次转战,前往广东。在转战途中,宋端宗因惊吓过度,一病不起,于景炎三年(1278 年)病逝。宋端宗的病逝,给南宋流亡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许多大臣都陷入了绝望,甚至有人主张解散流亡政权,各自逃命。
崖山坚守:殚精竭虑的 “抗元主帅”
宋端宗病逝后,陆秀夫没有放弃。他与张世杰等人商议后,决定拥立宋端宗的弟弟赵昺为帝,史称宋末帝,改元祥兴。此时的南宋流亡政权,只剩下数千士兵与数百艘战船,处境更加艰难。陆秀夫被任命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主持抗元事务 —— 张世杰负责军事,陆秀夫负责政务,两人同心协力,决心在崖山与蒙古军队展开最后的决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新会崖门,是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陆秀夫与张世杰到达崖山后,立即着手部署防务:他们将数百艘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形成一道坚固的 “水上城墙”,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同时,他们还在崖山的山上修建了防御工事,储存了大量的粮草与武器,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为了鼓舞士气,陆秀夫常常亲自到军营中看望士兵,为他们讲解抗元的意义。他对士兵们说:“崖山是我们大宋最后的屏障,若崖山失守,大宋就真的灭亡了。我们身为大宋的士兵,要为大宋流尽最后一滴血!” 士兵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与崖山共存亡。
在政务方面,陆秀夫更是殚精竭虑。他一方面要处理南宋流亡政权的日常政务,制定各项政策,安抚百姓;另一方面,他还要筹集粮草与武器,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持。由于崖山的资源有限,陆秀夫常常亲自带领官员与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他还派人前往周边地区,联络抗元义军,寻求支持。
然而,蒙古军队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元军主帅张弘范率领数万名士兵与数千艘战船,对崖山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张弘范先是派人劝降陆秀夫与张世杰,许以高官厚禄,却被陆秀夫严词拒绝:“我乃大宋丞相,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岂能向你们这些侵略者投降?你们休想让我背叛大宋!”
劝降失败后,张弘范下令对崖山发起猛攻。元军的战船向南宋的 “水上城墙” 发起冲锋,还向南宋的战船发射火箭,试图烧毁南宋的战船。南宋的士兵们奋勇抵抗,用弓箭与石块还击元军,崖山的海面上顿时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
在战斗中,张世杰率领南宋的水军与元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多次击退元军的进攻。陆秀夫则在后方坐镇指挥,调配粮草与武器,还亲自带领官员与百姓为士兵们运送物资。他还将自己的妻子与孩子接到崖山,对他们说:“若崖山失守,我必以身殉国,你们也不要独活,要与大宋共存亡!” 他的妻子与孩子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与他一起为大宋殉国。
崖山殉国:以身许国的 “气节丰碑”
祥兴二年(1279 年)二月初六,崖山之战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张弘范见久攻不下,便改变了战术 —— 他派人切断了南宋军队的水源与粮道,试图困死南宋军队。南宋军队的处境越来越艰难,许多士兵因缺水缺粮而失去了战斗力。
张弘范趁机对崖山发起了总攻。元军的战船突破了南宋的 “水上城墙”,冲入南宋的船队中,与南宋的士兵展开了近身搏斗。南宋的士兵们虽然奋勇抵抗,但由于缺乏水源与粮道,体力早已透支,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元军的进攻。南宋的战船一艘接一艘地被元军烧毁,士兵们也纷纷战死。
陆秀夫站在 “景炎” 号战船的甲板上,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悲痛欲绝。他知道,崖山已经失守,南宋已经灭亡,自己再也无法挽回局面了。他走到宋末帝赵昺的面前,跪下对赵昺说:“陛下,大宋已经灭亡了。臣等无能,不能保住大宋的江山,让陛下受此屈辱。臣愿带着陛下,与大宋共存亡,绝不向元军投降!”
八岁的赵昺虽然年幼,却也明白眼前的处境,他点了点头,对陆秀夫说:“丞相,朕听你的。朕是大宋的皇帝,绝不做元军的俘虏!” 陆秀夫抱着赵昺,登上了战船的船头。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袍,又为赵昺系好了皇冠,然后对着南方(南宋故国的方向)跪拜了三下。
此时,元军的战船已经逼近,元军士兵们高声呼喊着 “投降免死”。陆秀夫却不为所动,他对身边的官员与士兵们说:“我大宋立国三百余年,如今虽亡,但我们的气节不能丢。你们若想投降,我不阻拦,但我陆秀夫,绝不做元军的俘虏!” 说完,他抱着赵昺,纵身跳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身边的官员与士兵们见陆秀夫以身殉国,深受感动,纷纷跟着跳入大海,为大宋殉国。据记载,崖山之战后,海面上漂浮的尸体多达十余万具,场面十分悲壮。张世杰率领残部突围后,本想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抗元,却在途中遭遇台风,战船沉没,张世杰也溺亡于海中。至此,南宋王朝彻底灭亡。
千古传颂:忠烈精神的 “不朽传承”
陆秀夫殉国后,他的事迹很快便传遍了天下。元军主帅张弘范得知后,也不禁感叹道:“陆秀夫真是忠臣义士,若大宋的官员都能像他一样,大宋也不会灭亡啊!” 他下令寻找陆秀夫的尸体,却始终没有找到,只能在崖山为陆秀夫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他的忠烈事迹。
从明代开始,陆秀夫的事迹便被广泛传颂。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十分敬佩陆秀夫的忠烈精神,追赠陆秀夫为 “光禄大夫、侍中、柱国、太傅”,谥号 “忠烈”,还在他的故乡盐城修建了 “陆忠烈公祠”,供后人祭拜。明成祖朱棣也十分重视陆秀夫的事迹,他下令将陆秀夫的事迹编入《永乐大典》,让更多的人了解陆秀夫的忠烈一生。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对陆秀夫十分敬佩,他亲自为 “陆忠烈公祠” 题写匾额 “忠烈千秋”,还写下了《题陆秀夫祠》一诗,赞扬陆秀夫的忠烈精神。在清代,陆秀夫的事迹还被编入了官修的《明史》,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
在文学史上,陆秀夫的事迹也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题材。明代的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代的评书《说岳全传》等,都详细描写了陆秀夫的忠烈事迹;现代的影视剧《崖山血战》《陆秀夫》等,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陆秀夫的一生,传承了他的忠烈精神。
如今,在陆秀夫的故乡江苏盐城,“陆忠烈公祠” 依然保存完好,祠内陈列着陆秀夫的生平事迹、诗文手稿(复制品)以及反映他殉国事迹的雕塑、壁画,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瞻仰;在广东新会的崖山,当地政府修建了 “崖山祠”,纪念陆秀夫、张世杰等南宋忠臣,还在崖山的海面上立了一座 “宋少帝与陆秀夫殉国处” 纪念碑,供后人缅怀;在福建、浙江等地,也有许多与陆秀夫相关的遗迹,如 “陆秀夫练兵场”“陆秀夫纪念馆” 等,见证着陆秀夫的忠烈一生。
陆秀夫的一生,是忠烈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他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气节,为国家与民族的尊严而奋斗;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保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傲骨,不向强权低头,不向困境妥协。
在和平年代,陆秀夫的忠烈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始终保持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民族的热爱;在工作与生活中,要坚守道德底线,秉持正义之心,面对诱惑不迷失,面对困难不退缩。正如崖山的海浪千百年来始终拍打着海岸,陆秀夫的忠烈精神也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回望崖山那片沧溟,陆秀夫抱着幼帝纵身跃入大海的身影,早已化作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他用生命诠释了 “忠” 的真谛,用气节铸就了民族的脊梁,他的故事,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传颂,他的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前行路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