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帮收尸人,是餐饮老板最后的兜底者。”
纪录片开头,镜头里出现的是一个废弃仓库。餐饮设备堆得满满当当,从油烟机到冰柜,从餐具到打包机,全部堆在角落里等待被打包、转卖。
这位老板说,他一年多时间收了两百多家店的设备——背后就是两百多个餐饮人的创业故事。
“我们三折收、五折卖,原价一万多的机器,现在两三千就卖。很多设备根本没怎么用。”
外卖大战最激烈的时候,平台烧钱、补贴,外卖单量激增。很多人被那种“日爆500单”的神话鼓舞,贷款、辞职、合伙、再创业,一窝蜂地开起了“纯外卖店”。
但大战一结束,补贴退潮,大家才发现,热闹全是幻觉。
那位收设备的老板说:“有的店撑不到两个月就倒闭,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让我们上门收设备。”
这不是商业的冷酷,而是一场全民创业幻觉的崩塌。

纪录片里,一个外卖店主说:“我们上一些平台的单价三块钱,成本十一、十二块,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还有人苦笑着说:“单量多了,利润反而少了。平台不补贴,降价才有单;不降价,就没单。哪边都死。”
有人撑不下去,关门时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只能让“收尸人”来帮忙清场,留一点钱回家。
“这行太累了,三层楼的饭店,房租两万,越干越亏。我太累了,我宁愿关了。”
一位老板在镜头前说完这句话,沉默了很久。
纪录片里出现的那些人,多是四十岁、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他们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做餐饮是因为别的不会。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失败后还是选择餐饮,因为那是唯一熟悉的行业。他们不是赌徒,而是被时代推着上赌桌的人。

有位受访者说得很现实:“我们劝过很多人别干餐饮,但没人听。他们都说自己不一样,觉得能行。”
但等到真的亏光、负债,才会发来一句信息:“强哥,当时要是听你的就好了。”
纪录片外的评论区也炸了——有人说这段话戳心,因为自己父母就是这样的人:
“换行业换到麻了,亏完一批又一批。”
“创业是无奈,不创业也没出路。”
他们既没有资本积累,也没有再就业的机会。
当经济增速放缓,消费下滑,平台抽成上升——所有曾经能糊口的行业,正在慢慢被挤压成生存缝隙。
有观众感叹:
“我表姐这几年不停地换行,做奶茶、卖水果、开烧烤,哪个都干不长。不是她不努力,而是社会变了,她没位置了。”
确实。
当你没有学历,没有年轻力气,又脱离职场多年时,市场根本不需要你。
企业不招中年创业者,工地停工,工厂缩编,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都在内卷。
于是,他们只能重新拾起那口锅。

但更讽刺的是,就算你不做外卖,开个烟酒店、小超市,也未必安全。
视频里的对话提到,现在诈骗分子开始盯上这些小老板。
“你一天赚不了几个钱,但一骗就是几万十几万。”
烟酒店看似流水大,实则利润薄——一条烟可能只赚十块钱。要赚回被骗的十万块,得卖出上万条烟。
更糟糕的是,他们还要被制度性任务压着:
烟草局规定每月必须拿货、搭配进货,不进就断供;好的烟要搭配不好卖的烟一起买。
生意越来越难做,风险越来越大。
“消费降级之后,诈骗升级。”
有人这样总结。
当社会的购买力下降、就业不稳,小本经营就成了最危险的行业——它既没有议价能力,又暴露在最前线。
餐饮、烟酒、数码回收、金店,这些“硬通货”行业,正在成为诈骗的新猎场。

纪录片最后,一个倒闭的老板说:
“我还是想试一次,再拼一拼。虽然难,但餐饮离人最近,也许还有希望。”
这一句“也许”,是中国无数中年创业者的写照。
他们不是不懂形势,而是没得选。
不创业,就只能回家;不拼,就得认命。
但残酷的是,当资本玩完了补贴游戏,平台卷走了流量红利,普通人剩下的,只是越来越贵的房租、越来越薄的利润,还有越来越深的疲惫。
这场“外卖大战”真正留下的,不是赢家,而是一个被消费逻辑反噬的社会现实:
当每个人都在卷利润、卷补贴、卷单量,最后消失的,是人和人的温度。
有人说,纪录片拍的是外卖大战,其实拍的也是这个时代的“中年焦虑”。
外卖、烟酒店、小生意,是他们的最后退路。
但现在,这条路也越来越窄。
也许“劝人别创业”听起来悲观,但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经济周期的真相:
普通人靠努力,已经很难跑赢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