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多重玩法,物超所值」详评艾巴索D17 ATHERIS便携解码耳放

2024年是艾巴索发力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井喷式地推出了一大批新品,涵盖各个价位,以及各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在这些新品中,我

2024年是艾巴索发力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井喷式地推出了一大批新品,涵盖各个价位,以及各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在这些新品中,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1bit便携解码耳放D16 TAIPAN和电子管便携耳放PB5 OSPREY这两款产品了。D16有着便携1bit分立原件解码耳放中堪称极致的参数表现,而PB5 作为近年来少有的便携电子管纯耳放产品,凭借温暖浓郁又不失透明度的声音表现,同样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

在我认识的烧友里,喜欢这两台机器的朋友也不在少数,甚至有烧友玩出了把这两台体积相仿的产品组成套装,D16提供解码,PB5作为耳放这样的“邪修玩法”。不过这种玩法细想也有其道理,1bit电路自然和谐的模拟味和电子管温润耐听的胆味确实是一套黄金搭档,这套组合我自己试下来也非常喜欢。

不过不管怎么说,用一台便携解码耳放捆绑一台便携纯耳放的玩法还是有点太超前了,尤其是考虑到两台机器的售价和捆绑起来的体积,对大多数烧友来说都不能算是一种现实可行的玩法。让我颇感欣喜的是,艾巴索最近推出的新品D17 ATHERIS就将这两台机器的优势融于一身,不仅拥有D16的1bit分立元件解码架构,PB5的电子管耳放,还创新性地融入了R2R分立元件解码结构,可玩性拉满。一次投入就能享受多重技术带来的音质提升和丰富玩法,这样想来“仅”售11999的D17,说句“物超所值”似乎也并不过分。

和D16以“太攀蛇”命名一脉相承,D17的名字也源于一种剧毒蛇类——“树蝰蛇”(ATHERIS)。这样的命名不仅彰显了产品迅猛强悍的性能,更暗示其声音韵味独特,拥有让人一听上瘾的“毒性”。

除了名字一脉相承,D17的机身尺寸也和D16相近:长145mm,宽86.3mm,厚31.6mm。正面看和一部旗舰手机差不多,厚度约为手机的三倍。虽然体积不算小,但D17的重量控制得不错,整机470克,在同级别解码耳放中算是比较轻的。

机身正面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两枚Nutube 6P1电子管了,艾巴索特意为其设计一块玻璃视窗。开机后,电子管就能在银白的机身上形成视觉焦点,也彰显了它“胆机”的身份。视窗上方还有一块小屏幕,可以实时显示音量、采样率、解码模式和电量等关键信息。

D17的按键分布在机身上下两侧:顶部是音量旋钮、3.5mm单端和4.4mm平衡耳机口。它有两个音量调节,一个负责数字音量,进行精确调节;另一个是模拟电路用的24级四联步进式电位器,能有效缩小左右声道的音量差异。两者配合,可以实现非常精准的音量控制。

机身下半部分为电源开关、充电口、USB-C输入接口以及同轴接口,保证了功能性。特别是同轴和光纤的加入,让D17能够兼容更多的便携和桌面设备。

艾巴索一直擅长于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处理,以此来优化供电、控制发热和降低干扰,D17也延续了这一设计。它采用双电池架构,分别为数字和模拟部分供电。数字电路需要持续稳定的电压,而模拟电路更注重瞬时响应,因此两块电池电压不同、输出独立,工作时互不干扰。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声音背景更漆黑、更安定从容。

玩过电子管设备的朋友,应该都对“麦克风效应”不陌生。便携设备在移动时更容易受到震动影响,形成麦克风效应,影响听歌体验。为了减少这种影响,D17采用了双层PCB加避震材料组成的复合隔震系统。两层PCB通过插针连接,能分散和衰减应力,降低共振;电子管则借助避震材料安装在第二层PCB上,进一步抑制麦克风效应。经过这样的设计,D17的麦克风效应几乎可以忽略,表现非常出色。

作为一款纯解码耳放,D17几乎把所有成本都用在了音频电路上。它采用了这个价位可能是规模最大的解码电阻阵列——284枚精度达到万分之一的低温漂电阻,构成了4bit String 24bit R2R全平衡架构。完整的对称设计,加上iBasso自研的补偿电路和算法,让D17的THD+N达到-104dB,比主流R2R设备高出十几个dB,声道分离度也超出一般对R2R设备的认知。过硬的技术指标,结合R2R架构,带来了蓬松的音色和完整丰富的空间混响信息,声音温润细腻,音乐味十足。

这些电阻不仅能组成R2R阵列,还能重新排列成1bit解码模式。同样具备L+、L-、R+、R-四通道各16E单元,借由新一代的FPGA-Master3.0芯片以纳秒级别的精度,控制电阻开关,再通过系统延时补偿,确保数据在进出DAC的端口时保持严格对齐。这使得1bit模式下的信噪比(加权)提升至-114dB,进一步增强了声音的密度和解析力。在这个模式下,D17的声音更加清晰凝聚,线条感强,呈现出与R2R模式完全不同的风格。

基于这种可变声音架构,D17 提供了3种不同的档位,分别是不进行重采样升频的NOS模式,ALL TO R2R(OS模式),ALL TO 1bit(SD模式)。个人实测下来,OS与SD模式下的味道更为浓郁,我也热衷于根据二者的特点去搭配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题材。

我们先从1bit模式聊起。这个模式下的D17,呈现出与D16相似的声音风格,声底干净,素质优秀,线条感强烈。但由于电子管Nutube 6P1的加入,音色明显更加暖润,因此音乐性会比D16更加优秀。简而言之,就是与D16搭配PB5时的声音风格相似,同样是在高解析力的基础上实现温润的听感。不过相比D16搭配PB5,D17在呈现细节时的表现是更胜一筹的,边缘处理更加圆润,转折也更细腻。比如表现人声的咬字、换气等微小的口型动作细节,或是呈现器乐演奏过程中的转音和滑音时,D17的音色与力度的变化连续、细腻且流畅。

器乐表现最能体现1bit模式的特点,也是这个模式更擅长的领域。其音色虽然有电子管染色,但尺度把握恰当,不会过暖,或者说电子管更多起到滋润的作用,因此还原乐器音色时准确明亮。其高频能量并不躁动,线条感虽强但拒绝凌厉,突出安定感。高频延伸广远开阔,将各种泛音细节的延伸描述的相当清晰,特别是消散于空气中的过程被刻画的相当详细。尾音弱音的收尾更是相当圆滑,绝不会给人以戛然而止的突兀感,保证了器乐表现的整体完成度。

声场表现也是1bit模式的亮点之一。D17没有刻意把声场拉得很开,而是注重还原录音的真实规模。乐器的排列和规整程度能听得出是经过精心调校的,实际聆听时,可以感受到乐器在空间中平整地铺开,前后层次分明。过硬的素质让乐器形体结实饱满,彼此之间留有适当空隙,定位感突出。加上泛音和混响处理偏向干净有序,D17的器乐表现就显得规整而有秩序感,既有表现力,也有权威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评测D16时,我曾提到它的动态表现略有遗憾。而D17在这方面做了针对性的加强,同样是器乐表现,它演绎的钢琴、定音鼓动态优秀,音符起伏更有跃动感,动态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

讲完了1bit模式,我们再来聊聊R2R模式。这个模式下,D17的音色更暖一些,把电子管偏暖的染色特点发挥得更为彻底。但由于硬素质优秀,信息量并不缺乏,因此听感显得“暖而不糊”,饱满扎实。线条和细节方面的表现虽不如1bit模式那样凝聚锋利,但表现力依然足够,听小编制器乐也相当够用。

不过,R2R模式更擅长的还是流行人声。毕竟它的声底更宽松,氛围感也更加浓郁。它的低频并没有刻意堆砌能量,而是把下潜的质感、回弹的弹性、各种乐器的共鸣声,用细腻的变化呈现出来。同时,细节的收束过程被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动态起伏也显得自然顺滑不生硬,形成一种“外放”的画面感。

至于中频人声,R2R模式下的人声位置略靠前,口型也有一定的“释放感”,因此对歌手的口型变化和唱功的展现都更精准细致,表现力更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释放”或者说“外放”,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放大声音结像来实现的,而是让各种泛音细节有秩序地向外铺陈,从而提升了音色的饱和度。这样一来在处理一些LIVE类歌曲时,就能有更强的舞台感,人声也更有感染力。

正如开头所言,在我看来D17 ATHERIS是一款回应了很多烧友期待的产品,它创新性地将分立元件1bit+分立元件R2R解码和双Nutube电子管耳放融于一身,不仅素质放在万元价位无可挑剔,而且1bit和R2R两种模式下既能将各自的音色特点充分展现,又同样好听,音乐性十足。这条毒性十足的“树蝰蛇”,相信能成为艾巴索又一款“现象级”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