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哭旧友袁绍
《三国志·武帝纪》载: “邺定。公临祭(袁) 绍墓,哭之流涕; 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建安九年(204) 八月,曹操率军攻入了邺城,除了袁尚率万余人逃走,其他袁军几乎完全覆没。

然而曹操并没有洋洋得意,而是到了袁绍的墓前祭奠,并且留下了伤心的眼泪。不可否认曹操这么做的目的,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博得冀州人士的好感,毕竟袁绍在这里扎根已久。
但是在知天命之年(曹操那年正好50岁)曹操再次见到自己的好友,不免百感交集。袁绍虽然是自己的死对头,但是他也是曾经儿时的玩伴啊。曾经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嬉戏,一起入仕。最终因为天下时局,从好友变成了敌人,不得不兵戎相见。
此时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曹操,戎马马生涯二十载,早已从当年的青涩少年到如今的一代枭雄。这一哭可能是有表演的需要,但是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成年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虚无感吧!
八哭任峻
《三国志·任峻传》载: “( 任) 峻宽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任峻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就率族人追随曹操左右。后来曹操施行屯田制,任峻出色完成了曹操布置的任务,致使国库充盈。任俊不仅是一个真抓实干的好干部,还是一个讲求信义廉洁的好友人。
面对这样一个百里挑一的人才的逝去,曹操为他流下了眼泪。曹操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虽然他有表演的成分,但是可见任峻之优秀,否则为何不为他人而哭泣呢?
九哭爱子曹冲
《三国志·曹冲传》载: 曹冲“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
曹操一生养育有二十五个儿子,而曹冲是他其中最喜爱的一个。曹冲从小就聪慧机敏,而且小小年纪曹冲就展现出了仁义敦厚的一面,这是其他几位兄长所无法相比的地方。
曹操也经常在大臣面前称赞曹冲。甚至曹操是想要将位置留给曹冲,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但是年仅13岁的他便得了重病。此时曹操已经54岁,典型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孩子的离去,曹操再也没能忍住自己内心的痛苦。如果说前面几次的痛哭有着表演的意味存在,那这一次就是实实在在父爱的真情流露。
十哭“先贤”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曰: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 ‘臣事 昭王,犹事大王; 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 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之后嗣乎!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 今 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 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 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这是《述志令》里面曹操的一段告白,意思是说当年的乐毅、蒙恬当年为了维护正义,宁愿被人误解,而我曹操自始至终也是像他们一样的人物。之所以坐在今天的这个位置上,是因为局势所逼,并非对汉不忠。
赤壁大败之后,曹操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非常之大,所以他颁布了这份《述志令》,以昭示自己并没有“不逊之志“。所以每当他读到乐毅、蒙恬等先贤的故事时,都钦佩不已,不觉而畅然涕下。
曹操的这一哭,不得不说确实是他政治手腕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来堵住政敌的口舌。当然这一哭也未尝不是面对巨大压力的一种释放。
十一哭“谋主”荀攸
《三国志·荀攸传》载: “( 荀) 攸从征孙权,道薨。 太祖言则流涕”。
荀攸作为曹操作为倚仗的军师,追随曹操二十载,一生算无遗策,为曹魏集团做出了卓越贡献。曹操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说他跟随自己二十载,我竟然挑不出他的一点毛病。”荀攸不仅有王佐之才,而且更有大贤风范。为人处事极为低调,不结党营私、不浮华炫耀。
这点才是曹操最为欣赏的品质。曹操与荀攸不仅仅是君臣,在这二十载的相知相伴之中,更是从更是一对知心好友。对于这样一位忠臣的离去,曹操自然是悲伤不已。
在曹操这一生十四次的痛哭之中,交织着骨肉之情、故旧之情、感激之情、悲悯之情、感佩忠孝气节之。亲人之死、亲密臣下之亡、功勋卓著谋士的逝去、舍命救己将士的战死。这些人的死都叩击着他的心扉,触发了他的情感,抑制不住而热泪横流。而这些也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