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荷兰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一场地缘政治下的“合法掠夺”?

2025年9月底,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在荷兰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司法+行政”

2025年9月底,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在荷兰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司法+行政”联合行动,被外界广泛视为事实上的强行接管。这一事件不仅震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界,也引发了全球对“国家安全”滥用、市场规则失序与地缘政治干预商业的深度担忧。

一、事件核心:一场“非典型国有化”的接管

时间线:

-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出台新规,将对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如闻泰科技)持股超50%的海外子公司实施穿透性制裁。

- 9月30日:荷兰政府以“经济安全”和“公司治理缺陷”为由,下达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人员与业务,有效期一年。

-同日,荷兰企业法庭裁定:

-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张学政所有职务;

-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

-将安世半导体绝大多数股份(仅留“一股”)强制托管,中资股东权利被实质性架空。

-结果:

-闻泰科技虽仍为法律上的100%股东,但丧失决策权、管理权与资产控制权,仅保留名义分红权。

-日常经营由外籍高管与托管方主导,中方完全被排除在核心决策之外。

二、安世半导体: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中国并购后的“逆袭典范”

-前身为恩智浦(NXP)标准产品部门,2019年被闻泰科技以超200亿元收购。

-当前全球排名:

-功率分立器件全球第3,中国第1;

-电动车核心芯片市场占有率高达40%,客户包括特斯拉、博世、苹果、大众、奔驰等。

-收购后深度融入中国产业链,在国家半导体政策支持下实现技术跃升与产能扩张,估值翻数倍,已被视为中资海外并购的成功标杆。

三、背后动因:地缘政治与“规则霸权”的合谋

1.美国制裁的“长臂管辖”延伸

-闻泰科技已于2024年底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 2025年9月29日,美国新规明确将制裁延伸至中资控股的海外子公司。

-荷兰行动紧随其后,时间点高度同步,被广泛质疑为**配合美国对华科技围堵的战略协同。

2.荷兰的“双轨借口”

-官方说法:出于“经济安全”与“公司治理问题”(如外籍高管举报存在管理混乱)。

-现实质疑:

-安世半导体近年在欧运营稳健,为荷兰贡献超1.3亿欧元税收,研发投入增长150%;

-所谓“治理缺陷”未公开具体证据,且由利益相关方(外籍高管)主动发起诉讼,程序公正性受质疑。

-实质:以司法程序包装行政干预,将商业纠纷政治化,实现“合法夺权”。

3.战略意图:卡住新能源与半导体产业链命脉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级芯片关键供应商,控制其产能即等于影响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荷兰此举被解读为在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去中国化”的一次试探性收割。

四、中方回应与反制:已亮剑,博弈才开始

-外交层面:

-中国外交部于10月13日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歧视性打压中国企业的行为。

-产业与贸易反制:

-中国商务部已出台新规,加强对稀土及相关产品的出口管制,特别点名限制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出口。

-稀土是半导体制造关键材料,此举直击荷兰及欧洲高科技产业软肋。

-法律与资本反制:

-闻泰科技表示将通过国际仲裁、诉讼等法律手段维权,并寻求中国政府支持。

-市场分析认为,若中方切断安世在中国的产能与供应链支持,荷兰所获可能仅剩一个“空壳”。

五、深远影响:全球商业规则正在被改写

1.“产权神圣”神话破灭

-西方长期标榜“私有产权不可侵犯”,但此次以行政与司法手段强行剥夺中资控制权,暴露了规则的双重标准。

2.中企出海风险升级

-海外资产不再“安全”,政治风险成为首要考量。

-未来中企并购、投资将面临更严苛的“国家安全审查”与“治理干预”。

3.技术脱钩加速,全球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

-此案标志着西方对华科技遏制已从“出口管制”进入“资产接管”阶段。

-“中国产能+海外品牌”的模式面临系统性挑战。

六、结语:这不是“治理问题”,而是“霸权博弈”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表面是公司治理纠纷,实则是地缘政治主导下的技术主权争夺战。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大国竞争时代,商业逻辑已让位于政治逻辑,所谓“规则”只是强权的工具。

但中国已非昔日可任意拿捏的“棋子”。通过稀土反制、法律维权与产业链自主,中方正构建对等反制能力。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关注后续:

-安世半导体中国产能是否受限?

-闻泰科技是否启动国际仲裁?

-荷兰在华企业(如飞利浦、ASML)是否会受到间接影响?

-欧盟是否会介入调停?

这场“芯片夺权战”,或将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