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丞相王商被大将军王凤逼迫下野身死后,汉朝进入了王家外戚专权的时代。王凤在朝廷中一言而决定,政务不用与各部官员商量,达到了独霸朝政的地步。汉成帝刘骜因为王凤是他的舅舅,对其多有纵容,各种国家大权完全交给王家的子弟官员,朝廷的大臣们也遭到了王家的打压和排挤。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很多官员选择了明哲保身,在朝廷中当缩头乌龟,对王家嚣张霸道的行为不闻不问。继任王商成为丞相的张禹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装聋作哑助长了王凤及其兄弟子侄在朝廷中的威风,也引起了儒家官员们的不满。

就在大多数官员都对王家俯首帖耳之时,有一个官员站了出来,这便是前槐里令朱云。朱云上书汉成帝刘骜弹劾张禹尸位素餐,并求情用尚方宝剑斩了张禹。这件事情闹得很大,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政治风波。由于张禹是汉成帝刘骜的老师,所以刘骜觉得脸上挂不住,有些下不来台,当场就要处死朱云。朱云不肯就范,在御史上前捉拿时紧紧抱住殿上的门槛奋力挣扎,竟把门槛折断了。最后还是左将军辛庆忌出面给朱云担保,汉成帝刘骜才没有将其处死。事后朱云也只能罢官回了老家,以教书育人度过了残生。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还形成了“朱云折槛“的成语典故,被认为是古代敢言直谏的大臣的代表。而丞相张禹并没有因为朱云的弹劾受到影响,他依然受到汉成帝刘骜的重用,屡次加官进爵。因为刘骜的袒护,张禹也成为了“尸位素餐”的代表,也成为这个成语故事来历的源头。朱云与张禹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但汉成帝刘骜在处理这事时却是严重偏袒张禹,这也成为他作为西汉昏君的黑历史,也是后世帝王教育中的反面教材。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刘骜任人唯亲,才使得张禹这样肆无忌惮混日子,成为国家之大害。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么?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符合汉成帝刘骜作为昏君的人设,但仔细推敲却觉得有些说不通。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手下吃空饷,哪怕是自己的老师也不例外。更何况张禹占据丞相的高位,作为三公之一的文臣之首,吃空饷混日子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上行下效,朝廷上下,乃至地方官员都跟着学,整个汉朝就得天下大乱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虽然张禹的确在混日子,但在汉成帝时代汉朝还过得去,从表面上看还是延续了汉宣帝和汉元帝时代的虚假繁荣。因此张禹的混日子,并没有影响朝廷的正常工作。

张禹在历史上的确没有什么执政的功绩,但是他在汉朝儒学圈子的名声很好,是继萧望之、韦玄成、匡衡之后的又一位儒学领袖。张禹在年轻时候就师从名家学习《易经》和《论语》,在进入长安前就有很大的名声了。张禹受到各界推荐进入长安后,当时的长安儒家领袖萧望之奉命考察。萧望之对张禹的儒学水平非常满意,后来还推荐张禹应试,成为了儒学博士。正是因为儒学上的精湛造诣,张禹才被汉元帝刘奭任命为皇太子刘骜的老师,这才为他后来平步青云,在王商下野后继任为丞相奠定了基础。

对于张禹这样一位儒学大宗师,尸位素餐的罪名他是很清楚的。如果他想混日子,可以申请担任很多荣誉性的职位,拿钱吃空饷还不用负责,何必在丞相这个火山口上坐着?作为三公之一,文官之首的丞相,那是朝廷中非常瞩目的存在。这样的职位根本不适合吃空饷,因为实在是太显眼了。但他的确这么做了,而且汉成帝刘骜还听之任之,这就有些不合理了。就算汉成帝刘骜对老师特别照顾,给他一个荣誉性的高薪职位就行了,何必非得是丞相这么显眼的?实际上对于丞相职位,张禹一开始也是拒绝的,是刘骜的反复坚持才让他接了下来。

从这个角度上看,张禹在丞相职位上的尸位素餐,实际上是汉成帝刘骜安排的。朱云对张禹的弹劾,活生生打了刘骜的脸。这也是刘骜在朝堂上不顾体面,勃然大怒要斩杀朱云的原因。汉成帝刘骜贪玩好色,昏庸无能,这都不假,但还不至于公然纵容丞相尸位素餐。这种事情不但打了自己的脸,也让朝廷上下成为众矢之的,明显是吃力不讨好的。因此张禹在如此重要的职位上完尸位素餐的花样,刘骜还袒护和担保,显然是另有所图的。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张禹在丞相位上的尸位素餐,实际上是为了制衡大将军王凤的选择。

前文讲过,大将军王凤从汉成帝刘骜继位起便开始掌握朝廷大权,先后拿下了车骑将军许嘉、丞相王商、京兆尹王商、富平侯张放等各路反对派,成为朝廷中独霸一方的权臣。王凤因为有着皇太后王政君的支持,所以朝廷上下都拿他没有办法。而汉成帝刘骜虽然对王凤多有不满,但是他性格软弱,不愿与母亲王政君发生冲突,所以对王凤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样长期搞下去,皇权必然旁落到王家手里,其结果对汉朝将是最大的危机。而张禹的存在,正好成为制衡大将军王凤,又不触动皇太后王政君的妙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尸位素餐的丞相,才不会引起王家的猜忌,也让王家拿丞相之位没有办法。之前对付王凤的官员,都是采取正面夺权的手段,但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不是他们的手段不高明,实在是汉成帝刘骜拿王政君没有办法。京兆尹王章几乎将王凤逼如绝境,可王政君一番一哭二闹三上吊后,汉成帝刘骜就向母亲妥协了。可以说只要皇太后还是王政君,王凤及其兄弟霸占朝廷的局面就不可能改变。可是只要刘骜是皇帝,王政君就必须是皇太后,所以搬到王凤和王家各个官员几乎是无解。

虽然问题暂时无解,但也不能让王家过于嚣张,这关系到皇帝的权威和汉朝的存亡,所以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制衡王凤。在张禹之前刘骜选择的是王商,但王商正面和王凤产生冲突,被王凤用造谣污蔑的手段逼迫下野。刘骜又启用了京兆尹王章,但王章却因为刘骜的软弱退缩被王凤害死。可以说对王凤用强硬的手段是不行的,只能找个软办法。对于刘骜而言,张禹尸位素餐就是最好的办法。一方面张禹是他的老师,占据丞相位理所应当,避免王家同时占据大将军和丞相两大职位,让皇权彻底沦入被架空的境地。

另一方,张禹是儒家领袖,在儒家的名声很好,得到了大量儒家官员的支持。张禹身上没有什么污点,也不干什么实事,这就让王凤及其兄弟抓不到逼迫张禹下野的理由。而且张禹上位后尸位素餐,根本不与王凤发生正面冲突,几乎所有朝政和国策都以王凤的意见为准。这种尸位素餐的表现,虽然纵容了王家独霸朝政的行为,却也不让王家的势力在朝廷中发展受到限制。虽然张禹不直接参与政务讨论,但私下里会跟汉成帝刘骜商量。有什么意见,实际上是刘骜出面,这就比张禹直接与王凤发生冲突好得多,也避免了王家的进一步扩张。

说白了,张禹采取的策略就是阳奉阴违。表面上他老老实实,各种配合王家的朝政国策,背地里却给王家下绊子。关键是这种下绊子他还不用出面,让汉成帝刘骜亲自出马来过问。刘骜出面过问,王凤就不好意思回避了,所以王家的独霸朝政的行为就得收敛很多。这种招式实际上是上不了台面的,只能叫雕虫小技,但的确对王家的势力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让王家无法在朝廷中长期扎根,这也为后来汉哀帝刘欣上台后暂时将王家逐出朝廷留下了余地和空间。实际上只要汉成帝刘骜不死,王家也就不会又篡位的机会。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汉成帝刘骜居然因为房事过度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而皇太后王政君却出了名的命长,让王家的势力得以延续下来。虽然汉哀帝刘欣一度将王家逐出长安,但他也是个短命的皇帝。刘欣去世后王家卷土重来,王政君扶持王莽再次称霸朝廷,拥立傀儡皇帝,拉开了篡夺汉朝皇权的序幕。
从这些细节来分析,张禹的尸位素餐,也体现出了汉成帝刘骜暗中与王家斗法的一些表现。但刘骜毕竟不是汉武帝刘彻,既没有强硬的政治态度,也有没有一往无前的魄力,只能暗中搞些雕虫小技的伎俩。这些伎俩动摇不了王家的根本,只能是苟延残喘。再加上他命短,这样的布置也就无疾而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