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那些被你骂骂咧咧又偷偷珍藏的婴儿期

凌晨3点的客厅比KTV还热闹,你顶着鸡窝头热奶,娃在安全座椅上唱着跑调的“海豚音”,狗在啃你昨天刚买的拖鞋。朋友圈里别人

凌晨3点的客厅比KTV还热闹,你顶着鸡窝头热奶,娃在安全座椅上唱着跑调的“海豚音”,狗在啃你昨天刚买的拖鞋。朋友圈里别人晒的都是岁月静好,而你手机相册第372张照片,是娃拉完粑粑对你笑的“罪证”。但你知道吗?这些让你崩溃到想原地爆炸的瞬间,会在某天早上突然消失。

上周闺蜜来我家,抱着8个月的娃感慨:“你看他现在软乎乎的,以后会跑会跳了,哪还让你这么抱?”我突然想起昨天半夜,娃发烧哭闹时紧紧攥着我的手指;那力度,像生怕我跑掉似的。

儿童心理学里有个“依恋理论”,说宝宝哭不是故意折磨你,是他的“情感WiFi信号”。信号满格时(你及时回应),他就敢探索世界;信号弱了(你不耐烦),他就用哭声疯狂“连WiFi”。那些你觉得“无理取闹”的夜醒,其实是娃在确认:“妈妈还在吗?这个世界安全吗?”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累到想把娃塞回肚子里,却在他睡着时忍不住戳戳他的小胖脸?这就是大脑在偷偷给你“幸福充值”;科学家发现,抱娃时妈妈大脑会分泌催产素,堪比天然止痛药。所以别怀疑,你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爱到不行,真的是生理反应!

我翻到去年的视频:那时娃还不会坐,我架着他的腋下学站,他的小短腿像踩缝纫机一样乱蹬。现在呢?他会指着绘本说“要”,会推开我的手说“不”,甚至会在我亲他时嫌弃地擦脸。最扎心的是什么? 是你终于不用洗奶瓶了,却开始怀念消毒器的“滴滴”声;是你终于能睡整觉了,却半夜惊醒摸旁边有没有小肉团。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婴儿期(0-1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每天都有700多个神经元连接形成——你以为的“重复无聊”,其实是在参与一个小生命的奇迹建造。

前几天带娃打疫苗,遇到个二胎妈妈说:“老大那时候总盼着他快点长大,现在老二我就想抱着不撒手。”真的,婴儿期就像手机电量,看着还有 50%,其实掉电快得让你心慌。你存满1000张照片时,那个要抱的小人已经会说“不要”了。

昨天整理衣柜,翻出娃出生时的襁褓巾,小得像块手帕,我却清晰记得他第一次躺在里面的样子:闭着眼,眉头皱成小老头,呼吸像小猫一样轻。现在这块布只能当抹布了,而那个小老头已经会抢我的口红涂满全脸。你敢不敢算笔账? 如果活到80岁,你和孩子真正“共享人生”的时间不过18年。婴儿期这1年,占比不到6%,却决定了他安全感的“初始设置”。心理学大师 Bowlby 说,早期依恋关系是孩子人格的“操作系统”——你现在每一次耐心哄睡、每一个拥抱,都是在帮他安装“爱与信任”的驱动程序。

别再问“什么时候才能轻松”了。当你某天突然发现,怀里的小肉团变成了能跟你吵架的“小大人”,你会疯狂怀念那些被奶渍弄脏的 T 恤,那些在客厅跳的“凌晨迪斯科”,那些又累又甜的“崩溃瞬间”。最后问你个问题: 如果能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度过那些难熬的夜晚?我猜,你还是会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偷偷在他额头上亲了又亲。因为这些被你抱怨的“当下”,正在变成再也回不去的“从前”。现在,去抱抱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小家伙吧。毕竟,能被他全心全意依赖的时光,真的没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