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鱼玄机》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鱼玄机。长安的月色,在公元844年浸透了一方新生的泥土。这坯胎被命运的手接过,塑成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鱼玄机。

长安的月色,在公元844年浸透了一方新生的泥土。这坯胎被命运的手接过,塑成女童的模样——她是鱼幼薇,后来长安城里那尊烧裂的秘色瓷。

她的童年是胚体在阴凉处的静置。父亲的书房成了最好的捏泥场,墨汁是天然的釉料。七岁那年,《江边柳》从她指间流出:“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这不像童谣,倒像窑神在胚体上提前刻下的谶语:那些垂向水面的柳丝,原是她一生都要承受的牵绊。

窑火第一次点燃在她十六岁。 李亿的婚约如同将素坯送进窑炉,状元府第的朱门是密封的窑门。可她这件瓷器烧制得并不顺利,正室裴氏的强势介入,像突然混进的杂质,让釉面开始龟裂。当李亿选择将她送进咸宜观,这件半成品被匆匆取出,还带着烧制不均的痕迹。

道观成了她的第二次烧制。 她改名玄机,如同在素坯上重新绘制纹样。这里的寂静是新的窑火,青灯的温度恰好让釉彩重新流动。《赠邻女》便是在这炉温中凝出的结晶:“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这十个字是她用人生历练烧制出的釉里红,在诗卷上绽开永不褪色的纹路。

她的窑口开始吸引长安的藏家。 温庭筠等人的到访,像不同的矿物在窑变中相互辉映。她的诗作进入最绚烂的窑变期,《江陵愁望有寄》中,“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那不是泪水,是流动的钧釉,在岁月的窑火中幻化出千种色彩。

但窑温终究太高了。 当她站在崇真观南楼,望着进士金榜写下:“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那袭“罗衣”便成了一道与生俱来、无法跨越的釉裂,让她这件才华横溢的瓷器,被永远隔绝于仕途功名的博古架之外。

公元871年的秋天,最后的窑火太过猛烈。 因怀疑婢女绿翘与情人陈韪有私情,她杖责绿翘致其身亡,为京兆尹温璋判决死刑。让这件即将成器的瓷器在最后一道窑火中迸裂,二十七岁的鱼玄机最终被推上刑场,如同出窑的瞬间,所有人都看见了那些惊心的裂痕。

而或许是那裂痕,才是瓷器上最动人的部分。 她的四十八首诗作,却宛若飞溅的瓷片,每一片都保持着烧制时的恒温,每一片都带着独特的釉色。这些瓷片散落在《全唐诗》的卷帙间,每当被后来的人拾起,都能划破手指,看见一位追求自由的女子,在反抗封建礼教征途流下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