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一个北京作协座谈会,满场都是穿中山装、戴眼镜的文人,正聊得热火朝天,王朔突然跷着二郎腿开口了:“我瞅着有些人事儿特逗 。一群连街边小偷都不敢呵斥的人,却勇于高呼灭了岛国!”
这话一出来,屋里瞬间静得能听见钢笔落地的声儿,有人当场皱起眉,有人端着茶杯的手都停住了 —— 谁也没想到,他敢当着这么多人,把这话摆到明面上说。

那会儿王朔早就是文坛的 “刺头” 了,可他这 “刺头” 的性子,不是凭空来的。1958 年他生在部队大院,小时候没少调皮,上中学时还被人诬陷偷东西,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他,让他早早尝够了 “装模作样” 的恶心。后来他去当海军,在舰上没事就躲在船舱里写小说,字里行间全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退伍后他也想过安稳日子,摆地摊卖磁带、开小饭馆,可没一样干长久的,赔了钱还受了气,最后干脆心一横:“啥也不干了,就写东西!”
他写东西也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写小说要讲究 “意境”“修辞”,他倒好,全是北京胡同里的大白话,《顽主》里写 “您别跟我来这套,我不吃这一套”,《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说 “这事没劲,还不如回家睡觉”。有人骂他 “没文化”“文学流氓”,可老百姓就爱读他的书,觉得 “这写的就是咱身边的事儿,不绕弯子”。就这么着,他火了,火得一塌糊涂,可也没改那直来直去的脾气,见着不顺眼的事,还是忍不住要戳两句。

他为啥会说 “不敢骂小偷却喊灭日本” 那话?其实是亲眼见了太多虚头巴脑的事儿。上世纪 90 年代,北京胡同里还常有小偷,有次他在菜市场看见一个小偷掏大妈的钱包,围着七八个人,没一个敢出声,连大妈自己都吓得不敢吱气。结果隔天他在茶馆喝茶,就听见昨天围观的一个男人,拍着桌子跟人吹:“小日本有啥了不起?真要打起来,我第一个上,灭了他们!” 王朔当时就觉得讽刺。连眼前的小偷都不敢管,还说要去打日本?这不扯吗?
这话一传开,争议就没断过。有人说他 “不爱国”,作协里有位老教授气得拍桌子:“你王朔懂什么叫爱国?国家需要凝聚力,你倒好,专挑难听的说!” 还有人写信骂他,说他 “崇洋媚外”。可也有人偷偷赞同他,老作家王蒙后来在文章里写:“王朔这话糙理不糙,像根针,戳破了不少人的假把式 —— 嘴上喊得凶,真要干事就怂了。”

后来发生的事,更印证了王朔的话没说错。2012 年钓鱼岛事件那阵,街上突然冒出来不少 “热血青年”,举着牌子喊 “抵制日货”,可转头就把气撒在同胞身上 。看见日系车就砸,看见有人用日本相机就抢,有个开丰田车的车主,只是路过,就被人打得腿骨骨折,车也被泼了汽油烧了。王朔听说这事,在采访里冷笑:“这哪是爱国?是借着爱国撒野!有本事去搞研发,让咱们的车比日本好;有本事去学技术,让咱们的产品比日本强,跟自己人较劲儿算什么本事?”
真正的爱国,从来不是嘴上喊得有多响。

后来有记者问王朔:“别人都骂你不爱国,你就不委屈吗?” 王朔翻了个白眼,叼着烟说:“我委屈啥?我要是不爱国,早移民了!我就是看不惯有些人,把爱国当幌子,喊两句口号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真要他干点实事,比如扶个老人、管个小偷,比登天还难。爱国不是装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现在再回头看王朔那句话,其实他不是要泼冷水,是想让人清醒。 爱国从来不是酒桌上的豪言壮语,不是网络上的激烈言辞,而是菜市场里看见小偷敢出声,是能造出好产品,是教室里教好每一个孩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