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能建放出5000平米“擎天巨伞”,解锁万米高空“蓝色油田”!

2025年11月伊始,中国的新能源领域迎来了一项历史性的技术突破。在广袤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试验场,伴随着巨大的捕风伞缓缓

2025年11月伊始,中国的新能源领域迎来了一项历史性的技术突破。在广袤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试验场,伴随着巨大的捕风伞缓缓升空,一项全新的世界纪录就此诞生。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简称“中国能建”)于11月12日正式宣布,其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心装备——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成功完成了全部预定开伞与收伞试验。这一成功标志着中国在高空风能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已经从理论研究稳步迈向工程化应用的全新阶段,为未来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01 擎天巨伞:一项世界纪录的诞生

此次试验的核心主角,是一个展开面积足足有5000平方米的“做功伞”,其面积之大,足以覆盖12个标准的篮球场。它的成功升空、开伞、并在空中稳定作业,最终顺利收回,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员无数次精密计算与艰苦实践的结晶。

试验现场,这个庞然大物在地面系统的控制下,精准地捕捉着数百米高空的强劲风力。中国能建中电工程高空风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验工程现场总指挥对此解释说,本次试验不仅验证了这顶全球最大做功伞的做功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时测量其在自然风况下的拉力数据,为整个伞梯式系统的后续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关键数据支撑。

这次试验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项单一装备的测试。它验证了通过大型做功伞大规模捕获高空风能、并保障伞梯系统功率稳定输出的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这对于探索风能资源的利用边界,以及研究大面积伞的空中特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02 工作原理:如何“放风筝”发电?

高空风力发电,顾名思义,是捕获300米以上高空风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新能源技术。目前,全球主要探索两条技术路线:空基与陆基。空基技术是将风力发电机搭载于飞行器上,在空中直接发电。

而此次中国能建试验的,正是陆基伞梯式高空风力发电系统。它的构想极为巧妙,整个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空中的捕风伞、连接天地的牵引缆绳以及稳坐地面的发电组件。其核心原理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放风筝发电”。

巨大的做功伞在空中展开,如同一个高效的能量捕手,捕捉稳定而强劲的高空风能。风力带动做功伞产生巨大的上牵引力,这股力量通过高强度缆绳传递到地面。

地面发电系统在缆绳的往复牵引下持续做功,从而将风的动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宝贵的电能。这一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一套稳定高效的发电循环。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大风车”相比,优势十分突出。它摆脱了高耸塔筒和巨大叶片的束缚,不仅大幅减少了土地占用和钢材消耗,更将风能捕获的高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触及了过去无法利用的、更优质的风能资源。

03 未来蓝图:解锁万亿级“空中油田”

高空风能被称为尚未规模开发的“无人区”,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巨大潜力。 相关研究明确指出,6000米高空的平均风能密度,是地表风能的20倍以上。更有测算表明,全球高空所蕴含的风能总量,超过了当前人类社会能源总需求的一百多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空中油田”。

此次5000平方米捕风伞试验的成功,正是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全产业链技术与设备自主可控的有力证明。据项目技术专家透露,后续团队将进行多伞放飞试验,并计划在明年底正式进入发电试验阶段。 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发电成本有望降低三成以上。

从内蒙古戈壁的上空,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能源未来的新篇章。中国能建的这次成功试验,不仅仅是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更是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具竞争力的中国方案。它将风能的利用从二维平面拓展至三维空间,为构建多能互补的未来能源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商业化应用的逐步展开,这片沉睡的“空中油田”,必将为中国的“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注入一股来自天空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