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绩效薪酬咨询公司:智帮咨询,提成不是激励,是组织在“割肉”

薪酬体系优化升级项目刚开始,一个销售总监偷偷问我:"你说公司今年这提成改得怎么样?"他这话说得有点心虚,眼睛不敢看我,就

薪酬体系优化升级项目刚开始,一个销售总监偷偷问我:"你说公司今年这提成改得怎么样?"

他这话说得有点心虚,眼睛不敢看我,就盯着手机上的表格。上面写着——"达不到目标,提成为 0"。

我没直接回答,反倒问他:"提成改了之后,你们团队反应咋样?"

他苦笑了一下:"别提了,有人在找工作,有人准备辞职,还有人干脆躺平了。"

我们聊了挺久,从提成聊到奖金,从奖金聊到团队气氛。聊到最后发现:他们本来想搞个激励,结果把组织的活力给一点点掏空了。

不是说提成不好,就是这点希望,根本撑不住现在的组织。

达不到就归零,谁还愿意拼?

"完不成就没奖金",听起来挺公平,其实最容易让人绝望。

以前是干多少得多少,现在变成要么全拿,要么全没。中间一点缓冲都没有。

我见过一个销售经理,为了冲年度目标,连着三个月天天熬到半夜。到11月一算账,发现差太多了,直接就不干了。

他跟我说:"反正完不成,我还拼个啥?"听着扎心,但仔细想想,人家说得也没错。

一旦觉得目标没戏了,整个团队就开始往后缩。有人摆烂,有人找下家,还有人直接把客户带走。

更要命的是,这种消极情绪会传染。一个人开始放弃,很快整个组都没劲儿了。

你以为他们不努力了,其实是他们觉得——努力也白搭。

本来想激励大家的机制,最后成了大家互相不信任的导火索。

团队开始分两派:能完成的继续拼,完不成的直接躺平。本来应该互相帮忙的同事,现在都各顾各的。

最怕的不是目标定得高,而是定得高还不给人留退路。

只认结果不认过程,谁还愿意深耕?

提成还有个毛病:只看最后成没成,不看你中间怎么干的。

你跟客户关系再铁,市场开拓再辛苦,没出单就不算数。奖金一算,全成了白忙活。

我认识一个做B2B的销售总监,花了整整一年养一个大客户。每周都去拜访,每月都在改方案,跟客户处得跟哥们儿似的。

但这一年里,他提成基本为零。因为没成交,所有努力都不算数。

最后虽然客户签了,但他已经心寒了,跳槽去了竞争对手那儿。

结果大家都抢着干那些来钱快的活儿,没人愿意做那些慢工出细活的事。

能马上见效的产品大家抢破头,真正有价值的长期项目没人碰。

组织慢慢就变味了——真正能干事的人一个个走了,剩下的都是些只会收割的。

市场根基越来越薄,但所有人都在拼命收割。这样的公司,能撑多久?

没把活力养起来,短期冲刺倒是越来越卷。

奖金差距悬殊,谁还愿意协作?

最讽刺的是,激励机制把收入拉高了,但把关系给搞砸了。

销售一个月十万,后台一个月一万,配合肯定出问题。支持慢了,配合差了,开始踢皮球、扯皮、互相埋怨。

我在一家公司见过这场面:销售让技术加班做方案,技术直接怼回去:"你一个月赚的比我一年还多,凭啥让我加班?"

话说得难听,但你还真没法反驳。

你说要大家齐心协力,但奖金分配已经把人心给分开了。

市场部说销售不配合品牌建设,销售说市场部不懂客户。客服说销售承诺太多,销售说客服服务跟不上。

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最辛苦,拿得却最少。

有家公司想了个办法,挺简单:不是让销售少拿,而是让全公司一起分红。

蛋糕做大了,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那份。

奖金不再是销售一个人的事,变成了全公司的事。配合起来,也不用天天喊口号了。

销售主动跟技术聊客户需求,技术也愿意为销售的方案加班。因为大家都知道,客户成功了,所有人都有好处。

努力付诸东流,谁还愿意坚持?

最让人难受的,是那些真拼过的人,现在看着都没精神了。

提成制最伤人的不是不给钱,而是让人心凉。

你干得再多,差一点就全白费。人家不傻,就是不想再白干了。

我见过一个销售,为了冲季度目标,把自己车都卖了垫钱。最后还是差几万,提成一分没拿到。

他跟我说:"不是我不想努力,是真怕了。"

这样的事太多了。有人为了冲业绩把人脉全用光了,有人为了拿提成连家都不回,结果目标没达到,什么都白搭。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公司:制度做得很精细,但没人真的拼命干。激励一断,信任也就没了。

员工开始算计:这个月能完成吗?完不成是不是就别费劲了?

不是员工变懒了,是公司先放弃了他们。

当努力的人得不到认可,坚持的人看不到希望,整个公司的价值观就开始歪了。

机制冰冷无情,谁还愿意相信?

我们在一家大公司做项目时,也碰到过类似问题:销售越来越卷,利润却越做越薄。

老板问我:"我们把奖金都给销售了,咋还是没活力?"

一查他们的激励机制,问题就出来了。不是没给钱,是给得太死板。

奖金只跟个人销售额挂钩,团队配合没奖励,公司战略没人管,最后就是纯粹拼命。

更要命的是,这套机制一点儿都不灵活。市场变了,客户需求变了,但考核标准一成不变。

员工就像被程序控制的机器人,只能按固定路线走。稍微偏一点,就被判定失败。

我们建议他们做三件事:目标别卡太死、搞阶梯式奖励、加上二次分配。

不是改细节,是换思路——从互相竞争,变成一起协作。

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能被看到,让每种贡献都能被认可。

机制有了人情味,员工也开始重新相信公司了。

真正的激励,是让人看见希望

Y公司就是这么转过来的。

先改提成,让每份努力都有回报;再加二次分配,把战略贡献也算进去;最后搞整体分红,前中后台一起受益。

他们设计了个阶梯奖励:完成60%有基础奖,80%有进步奖,100%有达标奖,超100%有突破奖。

这样一来,就算没完全达标,员工的努力也能得到认可。

同时,他们还设了协作奖、创新奖、客户满意奖等等,让不同类型的贡献都有对应的奖励。

员工开始相信:只要我干了,就有人看得到;只要我干对了,就能拿到奖励。

公司也不用天天喊口号讲文化了,靠机制就能让大家有干劲。

最重要的是,他们建了个动态调整机制。每个季度根据市场变化和团队反馈,对奖励方案进行微调。

激励不是为了奖励人,是为了留住那些"还想在这儿干"的念头。

不是员工变了,是组织找回了初心

那天从Y公司出来,天都黑了。

我看到一个原来准备辞职的销售,还在工位上给客户发语音。语气挺轻松的,像是又找到感觉了。

不是因为他提成涨了,而是因为他知道——努力不会白费。

在电梯里,我碰到了那个销售总监。他主动跟我说:"现在团队氛围完全不一样了。"

我问他具体哪儿不一样,他想了想说:"以前大家都在算计,现在大家都在琢磨怎么干得更好。"

这才是真正的激励:不是让人为了钱拼命,而是让人为了成长努力。

公司找回了初心,员工也重新有了斗志。

那种久违的活力,又回来了。

原来,最好的激励从来不是给多少钱,而是让人相信,所有的付出都有意义。

当公司开始珍惜每份努力,员工自然也会珍惜这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