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苏小兵:录个音频把我搞懵了,6天时间,我才知道专业和业余差多远!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那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一旦自己亲手去做,难度往往超出想象。这几天我被狠狠上了一课。花了6天时间,我才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那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一旦自己亲手去做,难度往往超出想象。

这几天我被狠狠上了一课。

花了6天时间,我才终于把“录音频”这件事,调到一个我勉强满意的程度。

原本我天真地以为:我都录了七八百条短视频了,录个音频还不是小菜一碟?

结果一上手,我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整个过程中,我踩了三个大坑。

第一个坑:我以为自己“会说话”,但我不会“播音”

我从来没学过播音,没有训练过发音,也不知道怎么让声音更好听、更稳、更有感染力。

缺乏专业技巧,就像厨师做菜,食材本身就不新鲜,你后面再怎么加工,都难做出顶级好味道。

音频也是一样。

原材料不好(我的发音不专业),那录出来的底子就差。

你后面怎么修,怎么调,都不可能变成“专业级”。这就是我遇到的第一道硬伤。

第二个坑:设备不够专业

我手上只有一个四五年前买的罗技无线麦,2000多块,不算特别差,但也完全谈不上专业。

它不是用来录播音稿的,音色、细节、共鸣都不够。

真正做音频的人,一套专业设备少说也得上万起步。

所以我的录音质量属于:——比几十块钱的好,但离“专业”还差十万八千里。这就是第二层限制。

第三个坑:我以为软件能救命,但软件不是魔法

我本来想:“发音不够专业没关系,设备一般也没关系,我用软件修一下就完了。”

结果呢?

AU、剪映、达芬奇、PR……我全试了。一顿操作猛如虎,音质还是不行。

为什么?

因为我前面说了——原材料不好,后期再厉害也很难救。

我甚至为了找方案,反复录了上百遍音频。每一条都拿去调音、修音、降噪、均衡……但效果仍然不满意。

昨天,我才摸索出最合适的一套组合操作:

用 AU 做一件事:——降噪 + 均衡(把高音刺耳、低音浑浊的部分调平)

调好后,再丢进 剪映 做进一步美化。

这个组合能让我做到 60~70 分。够用了,不完美,但能接受。

最后的感悟

折腾了六天,我终于懂了:

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东西,一旦你想做到“专业感”,难度都会指数级上升。

短视频录多了,不等于音频就能录好;说话说多了,不代表发音就标准;设备够用,不代表效果够好;软件再强,也救不了“底子差”。

这件事狠狠地提醒我:

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决定上限;

越想把事情做好,越不能跳过“打底”的功。

“真正的专业,从来不是会做,而是把简单的事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程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