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张继科在直播中谈到教练被突然更换的困惑时,说出了职业运动员在团队管理中的被动处境。在进入正题之前,还是先看看他到底了说了什么:
“我这身体状况打到2023-2024没有任何问题,当时由于不可抗元素,当时我换个教练我都不知道啊,换教练是不是大家象征性的坐下来商量一下,我轻轻松松打到2020年,我单打打不了,团体我也能打,这对运动员内心会非常不利,教练都换了我还呆着干啥呀?到现在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你说我是成绩差吗?你说我是16年输外战了吗?没有吧,凭啥换教练呢?不是我教练能力不行,也不是我能力不行,那输给自己人很正常,王皓12年输给我,13年也没给王皓换教练呀,对吧,我说的都是大实话。”
看了他的内容,很有感触。是啊,作为曾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张继科对 “未参与协商就换教练” 的困惑与不解,折射出我们在体育管理中 “人” 的主体性被忽视的问题,反映出充分尊重和及时沟通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毕竟,运动员与教练的配合,是长期磨合形成的战术默契与心理信任,其他东西是替代不了的,而这种联结的突然断裂,必然会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造成打击,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仔细分析下来,张继科提出的疑问可以说是直击要害:既非成绩滑坡,也非外战失利,更非教练能力不足,如此仓促的调整,不仅让运动员陷入 “待着干啥” 的自我怀疑,更消解着他们对团队的归属感。 体育竞技追求成绩向往更高无可厚非,但这能成为忽视或者不管运动员职业诉求理由吗?当然不能。
他讲到王皓2013年未因失利换教练的案例,恰恰说明了科学的管理需要包容与耐心,决不仅仅是简单的成败。作为球迷,我们当然希望这次风波能推动体育团队管理模式的优化,真正让运动员不再在关键决策中 “被缺席”,让每一份拼搏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