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AMD处理器效能大跃升

一、效能提升 30 倍且提前达标(一)回顾当初目标设定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浪潮中,芯片领域的竞争与突破始终备受瞩目。四年
一、效能提升 30 倍且提前达标

(一)回顾当初目标设定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浪潮中,芯片领域的竞争与突破始终备受瞩目。四年前,AMD 就展现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立下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具挑战性的目标 —— 在 2025 年前将 EPYC 系列服务器处理器和 Instinct 系列 AI 芯片的能效提高 30 倍。这意味着 AMD 要在硬件、架构以及软件优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探索与创新,因为能效的提升不仅关乎产品性能的增强,更是在如今注重绿色节能、高效运算的大环境下,抢占市场先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这个目标一旦达成,将会对整个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众多依赖高性能处理器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行业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如今提前一年实现

时光不负有心人,经过 AMD 团队多年来坚持不懈地钻研与创新,如今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 ——MI300X AI 芯片等已经基本实现了当初设定的能效提升目标,而且还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年之多。据相关报道,通过专业测试,由两个 64 核心的 EPYC 9575F CPU、八个 Instinct MI300X AI 芯片以及 2304GB DDR5 内存组成的服务器系统,在能源效率方面表现堪称惊艳。经过一系列复杂且严谨的计算,并与 2020 年的旧机器进行对比后发现,新机的能源效率居然达到了旧机的 28.3 倍。虽然 AMD 并未透露 2020 年旧机的具体规格,但根据推测大概率是基于 EPYC 7002 系列处理器(Zen 2 微架构,64 核心),以及 CDNA 1 架构的 Instinct MI100 加速器。而这一巨大的提升成果,除了得益于硬件层面的强力改进外,架构的进步以及软件优化的有机结合同样功不可没,它们共同作用,才促成了这一令人瞩目的跳跃式进展。

二、硬件、架构与软件优化

(一)硬件方面的强力改进

首先是制程工艺的升级,比如采用了更先进的 FinFET 工艺,像 Zen 处理器就从之前的工艺升级到 14nm FinFET 工艺,后续的一些系列更是不断朝着更先进的制程迈进。更先进的工艺不仅推动了性能增长,更重要的是大幅降低了功耗,使得处理器在能效上有明显进步。

核心数量及线程数方面也进行了优化。以 AMD 锐龙 9000 系列桌面级处理器为例,锐龙 9 9950X 采用 16 核 32 线程设计,不同核心数量与线程数的搭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多任务处理需求。通过合理增加核心与线程数量,在处理复杂计算任务时可以并行处理更多指令,从而提升整体运算效率。

每个核心都配备了自己的 64KB 一级指令缓存、32KB 一级数据缓存、512KB 二级缓存,而且 8MB 的三级缓存为四个核心共享,以低位寻址交错的方式分为四个 2MB 容量的区块,不过任何一个核心访问三级缓存的延迟都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缓存设计有助于提高数据读取速度,减少处理器等待数据的时间,进一步提升效能。

(二)架构进步带来的优势

Zen 架构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将以四个核心为一个群组,也就是 “CPU Complex”(CCX),每一个 CPU 复合体内包含四个 Zen CPU 核心,它们彼此完全独立,不像推土机架构那样彼此共享任何单元,这种独立的核心群组设计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分配,降低核心间的干扰。

在负载分配算法上更加智能,例如能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和实时运算需求,精准地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各个核心上,确保每个核心都能高效运转,避免出现部分核心闲置而部分核心过载的情况,像在处理多线程游戏、大型数据运算等不同类型的任务时,都能动态调整负载分配,提升整体性能。

热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优化,通过更合理的热量监测与调控机制,能够让处理器在高负载运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温度状态,避免因过热而触发降频,保障性能的稳定输出。例如一些采用 Zen 架构的处理器在长时间高负载运行 AI 训练任务或者大型 3D 建模渲染时,能够依靠优化的热管理机制维持高效能运作。

还新增了如 ADX(扩展多精度算法)、RDSEED(补充 RDRAND 随机数生成器)等一系列指令集,扩展了处理器能够处理的运算类型和范围,让其在面对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时更具优势,无论是加密解密、科学计算还是多媒体处理等领域,都能凭借这些新增指令集更好地发挥性能。

(三)软件优化起到的作用

在频率、电压控制逻辑方面进行了优化,与微软合作,使得 Windows 系统对锐龙处理器的动态频率调整更及时,时间间隔从 30ms 左右大大缩短到仅仅 1 - 2ms,处理器可以随时选择更适合当前负载的频率值,提高性能和能效。像在日常办公场景下,处理器能自动降低频率和电压来节能,而在运行大型软件需要高性能时又能快速提升频率。

和硬件协同工作的优化策略也不断完善,比如开发了名为 Smart Shift 的技术,可以根据工作负载在芯片的不同核心与 GPU 芯片之间动态分配功率,像在 AMD 的 MI300A 芯片中,就能依据实际运算任务在 24 个 Zen 4 核心和 6 个 CDNA 3 GPU 芯片之间合理分配功率,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还有像 ROCm 软件平台的不断更新优化,单凭对底层软件框架的优化,就成功将 vLLM、HIP Graph 和 Flash Attention 等大语言模型的性能表现提高至 1.3 倍到 2.6 倍左右,和硬件配合起来让处理器在 AI 相关运算等场景下发挥出更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能效表现。

三、技术亮点:核心技术原理深度解析

(一)PBO 技术的巧妙运用

在 AMD 处理器的性能提升 “秘籍” 中,PBO(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技术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 AMD 为其 Ryzen 处理器精心设计的一种自动提升性能的技术,和传统手动超频方式有着明显区别。

PBO 的核心原理在于它能够让处理器根据具体应用需求以及系统当下的条件,自适应地去提升频率,以此来提供更高的性能。但这里面可大有讲究,它并非是简单粗暴地把所有核心频率都提升到最大值,而是通过智能的调控手段,对每个核心的工作频率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性能和功耗之间的最佳平衡。

具体来说,PBO 涵盖了几大关键的运行机制。首先是动态频率和电压调整,它会时刻监控处理器的运行状态,就像是给处理器配备了一个 “智能管家”,依据实际情况动态地去改变工作频率以及电压,保障处理器始终能在最优的条件下运行。

当处理器面临高负载状态时,这个算法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能够凭借智能的计算,把负载均匀地分布到各个核心上,确保每一个核心都可以稳定工作,有效避免了出现某个单一核心过热或者负荷过重的情况。

还有热管理优化方面,PBO 也下足了功夫。它会从提升散热器效率、加强风道管理等多个角度入手,优化处理器的散热管理,使得处理器即便在高频率运行的状态下,依然能够保持较低的温度,避免因为过热而导致系统不稳定的现象发生,为处理器的稳定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二)PBO 2 的改进与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MD 在推出 Ryzen 5000 系列处理器时,带来了 PBO 技术的升级版 ——PBO 2。相较于之前的 PBO 技术,PBO 2 做出了多方面的显著改进。

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开放了更多参数的调整权限,这使得处理器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以及不同处理器个体的体质差异。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更加个性化地去设置处理器的工作状态,进而获得最佳的性能表现。

它能够根据处理器当下的状态以及所执行任务的类型,自动进行细微的调节。这样一来,处理器在面对不同负载情况时,都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转,无论你是在进行日常办公,还是运行大型游戏、视频渲染等复杂任务,它都能 “随机应变”。

另外,在电压控制方面,PBO 2 也进行了优化。它优化了电压和频率的控制逻辑,在提升频率的同时,巧妙地降低了额外电压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功耗和热量的产生。这意味着,在使用 PBO 2 技术时,不仅能让处理器性能更上一层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散热压力,让系统在高负荷长期运行时也能保持稳定。

不同核心在制造过程中存在微小差异,每个处理器的最佳参数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无法通过简单的一键操作来实现自动优化,需要用户花费时间去摸索每个 CPU 核心的体质,进行手动调整。所以,它更适合那些对挖掘处理器性能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发烧友去探索使用。

在游戏场景里,它能够根据游戏的实时运算需求,动态调整核心频率,确保游戏画面的流畅度以及帧率的稳定。像在运行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大型 3A 游戏时,PBO 2 可以让处理器快速响应,保证游戏过程中不会出现卡顿、掉帧等情况。在视频渲染方面,面对海量的数据处理任务,PBO 2 同样可以智能分配资源,根据渲染进度和各核心负载情况,合理调节频率,大大提升渲染的效率,缩短渲染时间,让创作者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三)负压调节的独特效果

在 AMD 处理器性能优化的众多手段中,负压调节是一个独特且有效的方法。所谓负压调节,简单来讲,就是通过降低处理器的核心电压,在尽量不影响性能输出的前提下,来优化处理器的功耗和温度表现。

这一技术在采用 3D V-Cache 技术的 X3D 系列处理器上,效果尤为显著。以 Ryzen 7950x3d 和 7800x3d 处理器为例,通过合适的负压调节,可以在游戏以及高负载任务下,让处理器的效能得到明显提升。具体操作时,像 Hydra 这样的负压调节工具,可以针对不同核心进行精细的调节。

不过,由于处理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处理器所适合的负压调节具体参数都不一样,所以在进行调节时,需要耐心地反复测试,不断摸索,直至找到最适合该处理器的最佳参数。虽然这个调节过程比较复杂,但一旦完成,所带来的优化效果是非常显著且持久的。

在实际应用中,经过相关调试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核心的最佳负压参数,以及分核和全核负压的差异对性能提升带来的影响。这些优化后的负压参数,在日常应用中能够提高处理器的运行效率,让电脑的操作更加流畅顺滑;而在重负载应用场景下,比如运行大型游戏时,处理器能够在保持高性能输出的同时,降低温度和功耗,避免因为过热导致降频,从而保证游戏始终维持在高帧率、低延迟的良好状态,或者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时,也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各个任务,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四、多领域的应用

(一)数据中心领域

AMD 处理器效能提升 30 倍这一成果,给数据中心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据中心,处理大规模数据以及运行复杂服务器任务是日常工作的重点,而 AMD 处理器更高的能效和性能则为这些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

就拿最新一代的 AMD EPYC 9004 系列来说,其采用了先进的 Zen 4 架构,有着最多 96 核心 192 线程的强大配置,能更高效地并行处理多个任务。无论是面对海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还是复杂的云计算任务,都可以凭借超多核心以及高频率的优势,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运算。例如,在处理大型科学和工程设计数据时,其可以轻松应对高性能计算工作负载、计算密集型模型和分析技术相关任务。

在缓存方面,EPYC 9004 系列每个核心的二级缓存翻倍至 1MB,每八个核心共享 32MB 三级缓存,总计最多可达 96MB 二级缓存、384MB 三级缓存,搭载 3D V-Cache 堆叠缓存的 Genoa-X 型号更是能让每八个核心共享 96MB 三级缓存,总容量可达 1152MB,大容量缓存提高了指令命中率,降低了数据转移和通信延迟,让数据的读取和处理更加迅速,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效率。

内存性能上,它支持多达 128 条 PCIe 5.0 高速连接通道和 12 个 DDR5 内存通道,最高频率 4800MT/s,可提供 460.8GB/s 的惊人带宽,双路系统的带宽可超过 960GB/s,强大的内存性能意味着可以容纳更大的模型、更多的负载,保障数据中心在处理各种复杂任务时都能流畅运行。

从成本控制和资源整合角度来看,效能提升后,原本需要多台服务器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可能仅需更少的服务器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大大降低了硬件采购成本、电力消耗以及机房的空间占用等。而且,更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使得数据中心的管理和运维变得更加高效,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出错概率。可以说,AMD 处理器效能的大幅提升,让数据中心在性能、成本、资源利用等多方面都实现了优化升级,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AI 计算领域

在 AI 计算这个竞争激烈且发展迅速的领域,AMD 处理器凭借此次效能提升 30 倍的巨大突破,展现出了超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大语言模型训练推理等关键任务中表现十分出色。

在 AI 推理方面,像 AMD EPYC 9004 系列 CPU,凭借其超多核心、高频率以及大容量缓存等优势,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场景下的推理任务。其最多可达 96 核心 192 线程的配置,可以并行处理多个推理工作负载,加速推理速度。并且不同核心数的灵活选择,能让用户根据实际需求精准配置,提升投入产出比。例如在医疗诊断领域,需要将训练好的 AI 模型应用于新的病例数据进行病情预测,EPYC 9004 系列可以快速处理这些数据,给出准确的推理结果;在自动驾驶领域,面对实时路况数据的分析判断,它也能高效完成推理任务,保障行车安全;自然语言理解方面同样表现优异,能快速理解用户输入的语句并做出合理反馈。

与 NVIDIA 等竞争对手相比,AMD 处理器此次效能提升后在能效比上有着明显优势。在处理同样规模的 AI 任务时,AMD 处理器能够以更低的能耗完成,这在大规模数据中心部署或者对能耗有严格要求的场景下尤为关键。例如在进行大规模 AI 训练任务时,能耗成本往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 AMD 处理器凭借出色的能效表现,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电力成本。

从推动 AI 发展的角度来看,AMD 处理器效能提升后,使得更多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开发者有机会使用到高性能且高性价比的计算资源来进行 AI 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以往可能受限于硬件资源,一些创新的 AI 想法难以落地实践,如今 AMD 处理器的突破则降低了这个门槛,有助于加速 AI 技术在更多行业的普及,催生更多的 AI 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为整个 AI 领域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