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石林县总工会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扩大组织覆盖、增强服务效能为核心,通过“四力”驱动策略,持续攻坚克难,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建工会委员会4个、行业性工会联合会3个、行业性联合工会委员会1个,共覆盖非公企业30余家,新发展会员2000余人,工会组织总数突破280个,会员总数达2.2万人,工会组织网络更加严密,服务阵地持续夯实。
强化责任闭环
以精准施策提升建会效力
面对非公企业数量多、分布散、基础弱,社会组织类型多、规模不一等复杂情况,县总工会织密责任体系,推动建会工作精准落地。
领导包干压实责任。优化“组织建会领导小组”职能,建立班子成员分片包干联系重点单位制度,明确责任链条。推行“目标管理”和“清单销号”制,将年度建会任务科学分解至乡镇(街道)、园区及系统工会,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点”。全年班子成员带队下沉基层20余次,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精准画像分类指导。针对小微企业、园区企业、商业街区商户以及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主体,开展专项摸排,建立动态台账。实施“一企一策”“一社一策”差异化指导方案。组建专项工作组“上门破冰”,开展一对一政策宣讲与协调,依托协会成功推动餐饮协会、刺绣协会、旅居协会、刺绣行业建立工会组织。
深化党工共建
以资源整合增强建会推力
充分发挥“党建带工建”机制优势,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服务同频。
组织覆盖同频共振。联合县委组织部、县社会工部、县市场监管局、县工科信局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力推动“党组织建到哪里,工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在已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跟进工会组织建设,推动实现50人员以上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达100%。对暂未建党组织且职工人数较少的依托园区、行业工会联合会,覆盖零星分布单位职工。
阵地服务一体融合。大力推广“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一体化建设模式,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服务阵地。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服务职工为落脚点,突出关怀功能和凝聚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实现“1+1>2”的效果。
创新方式方法
以点面结合拓展建会覆盖面
灵活运用多种建会模式,破解覆盖难题,实现重点突破与广泛覆盖。
重点攻坚与区域覆盖并进。在非公领域,选取规模较大、影响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攻坚对象建立独立工会,同步大力推广“区域覆盖”模式,吸纳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季节性生产企业以联合会覆盖的模式加入工会组织。结合实际采取线下线上共同推进入会工作,让职工自行扫码登记信息加入工会组。
行业联合与兜底覆盖并举。在社会组织及新就业形态领域,依托业务主管单位或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性工会联合会。2025年新建电器行业联合工会、刺绣行业工会联合会、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旅居行业工会联合会,覆盖非公企业60余个,吸收会员2000余人。针对零散从业者,由县总工会直接“兜底”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100余名。
聚焦需求服务
以实效赋能激发建会活力
坚持“服务先行、边建边服务”,以暖心实事提升组织认同,变“要我建”为“我要建”。
普惠服务精准直达。资源向新建工会组织倾斜,常态化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等活动,惠及职工3000余人次。新建工会驿站5个,依托驿站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环卫工人、一线职工开展亲子诵读、亲子观影、女职工阅读场等活动20余场次。为185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体检。做优做实“假期爱心托管班”“暖心托育”品牌,通过举办寒暑假托管班和托育班有效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维权保障筑牢防线 。 指导 基层 工会规范开展集体协商、民主管理, 建立工会法律监督组织 86 个, 共有 法律监督员 115 人 。 开展 “尊法守法•携手筑梦”公益法律宣传活动 10 余场次,共服务职工 2000 余人次,提供现场咨询 服务 42 人, 全年协调劳动争议 4 起,提 供法律 援助 1 起,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公开提示函 1 份,开展“工会法律体检” 12 次,为企业和职工 合法 权益保驾护航。
接下来,面对新业态持续涌现、小微企业流动性大等挑战,石林县总工会将积极探索创新建会形式,以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延伸组织触角、提升服务温度,团结凝聚广大职工,持续深化部门协同开展组织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