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当全国公交行业普遍陷入“客流下滑、补贴难继”的困境时,一些工业城市的公交企业却展现出迥异的生命力。在陕西宝鸡,公交不再仅仅是穿梭于街巷的客运工具,而是本地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展台”、工业园区的“血脉通道”和文旅融合的“城市名片”。这种转变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趋势:公交行业的脱困之路,在于跳出单纯运输服务的窠臼,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生态,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枢纽”。
当前公交行业面临的本质困境,实则是工业城市“血脉”的阻滞。表面看是客流流失,根源在于其与城市发展节奏的脱节。传统“等客上门”的模式,在产业园区外迁、产城分离的现实中必然失灵。以宝鸡为例,当“宝鸡中车时代”的新厂区落户距市区35公里的阳平镇时,原有的公交网络若不能同步延伸,就意味着产业“血脉”的阻滞,不仅影响民生,更直接制约营商环境。与此同时,公交装备的迭代本应与本地制造业升级同频共振,但许多城市的公交采购与本地汽车产业缺乏联动,未能将自身需求转化为拉动本土制造业的内生动力,错过了以“应用场景”培育“产业动能”的战略机遇。
面对挑战,领先的公交企业正以工业思维实现系统性重塑,其核心在于与地方工业体系的深度“嵌合”。在战略层面,宝鸡公交紧跟城市“东进、南控、西优、北延、中强”的布局,明确提出“城市建设到哪里,公交配套就跟进到哪里”。通过开通通往蟠龙新区、科技新城等新兴产业园区的定制线路,公交不再是城市发展的追随者,而是产业新区招商引资、稳定员工队伍的“基础设施先行官”。在产业层面,宝鸡公交的绿色转型是一场与本地汽车产业的“双向奔赴”——全市1101辆公交车实现100%绿色化,其中新能源车占比89%,优先采购本地产品,为陕汽、比亚迪等车企提供了宝贵的应用数据和示范场景。更进一步,公交公司成立“新能源商用车智慧生态中心”,成功获取宇通、福田等品牌的区域经销权,从“使用者”跃升为“推广者”,深度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在技术层面,宝鸡公交以“程绍鹏创新技术工作室”为代表,攻克了新能源车辆动力电池维修再利用等难题,拥有15项创新成果,展现了工业城市特有的技术执着与自主精神。
更为深刻的是,公交企业正以“工业产品经理”的思维,通过模式创新开拓市场。宝鸡公交打破了“固定线路、定时发班”的单一模式,针对不同场景开发了丰富多样的“产品线”:ToC端创新推出“网约公交”,试运营首月接单1.5万余单;ToB端为11家企业开通“点对点”通勤定制车;ToG端在大型活动中提供高效交通保障;甚至开拓了“婚庆公交”等个性化市场。同时,服务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巾帼文明线路”“王晓燕优质服务工作小组”以及获评“五一巾帼标兵岗”的驾校女子教练队,形成了难以被替代的品牌价值。此外,“公交+文旅”模式的探索,如“青铜文化体验线”“渭河风光休闲线”,让公交车成为“流动的文化窗口”;而“汽车和无人机驾照联考”等创新,则体现了公交企业构建跨界服务生态的主动作为。
纵观全局,公交行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完成从“社会成本”到“经济资产”的价值认知重构。对于工业城市而言,一个高效、绿色、智慧的公交系统,不仅是民生保障,更是优化营商环境、带动本地产业、展示城市形象的战略资产。它通过可靠的通勤服务为企业稳定人力资源,通过大规模采购和应用为本地制造业提供市场空间,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为城市第三产业注入活力。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公交行业应主动融入这一宏大进程,与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更紧密地结合。这需要企业家的胆识,更需要城市规划者和产业政策制定者的远见,共同推动公交从城市的“被动配套”,升维为引领和驱动产业发展的“主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