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当你被问到这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
脱口而出的“挺好的,谢谢”?
蛤蟆先生也是这样回答的。
或许我们都曾是那只蛤蟆先生——穿着光鲜,与人和善,看似热情。
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莫名的情绪——迎面吹来一阵忧郁的风。
整个世界都被蒙上一层灰暗的滤镜,往日热衷的活动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一地的疲惫。
罗伯特借用童话了《柳林风声》里蛤蟆先生这一人物,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蛤蟆先生最近有些变故,他变得颓废,变得邋遢,于是他的朋友们让他去看看心理医生。
与心理医生的第一次见面就让蛤蟆先生感觉到愤怒。
一开始咨询师苍鹭的沉默让蛤蟆先生无所适从,他已经习惯了听从别人的安排。
直到他无法忍受,才开启了对话。
在对话中,咨询师苍鹭引导蛤蟆先生思考——他前来咨询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朋友希望他来咨询,所以他就来;
还是他自己“愿意”来咨询,并能为咨询负责。
这些问题如同重重的鼓声响彻蛤蟆先生的心房,让他从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清醒”过来。
而在随后的几次咨询里,蛤蟆先生看见了自己——儿童自我状态与父母自我状态。
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会本能的顺从与依赖他人,会表现出孩子一样的行为和感受。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会重复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三观,并让他人认同自己,不断“审判”他人,或者“审判”自己。
咨询师苍鹭还提到四个坐标:“你好,我也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也不好”。
而一旦我们在儿童时期确认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以后的生活,都是一种“自证预言”。
我们总会将遇到的一切人和事装进这个早已确定的“坐标框架”里。
书中的獾就是“你不好,我好”的典型代表,所以他一直“审判”别人。
蛤蟆先生就是“你好,我不好”的代表,所以他“审判”自己。
书中有一个例子,上班的时候你打了一辆出租车,出租车一直都没有来,导致你迟到了。
前者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安排好时间,会自责,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后者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出租车司机的问题,会大发雷霆,会将情绪宣泄到电话里。
这让我不禁想到《红楼梦》中的“二木头”小姐贾迎春。
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中,她选择的便是极致的顺从与隐忍。
她向来是逆来顺受,从不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贾迎春的“适应”,本质上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放弃,她从未被允许,也从未允许自己做自己。
我们还有另一个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很好的控制情绪,能合理的规划生活。
不用在“孩子里的男人”与“男人里的孩子”中来回切换。
那我们要如何让自己处在“成人自我状态”呢?
第一步便是“认识自己”,用比较哲学的话来说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该如何去?
蛤蟆先生在咨询中认识了自己。
于是他不再因为父亲的期待而强迫自己经营不喜欢的产业。
而是把庄园卖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
他也不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讨好所有人,而是学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许有人会觉得做自己太自私,我们怎么可以不考虑父母的期待与朋友的感受。
真正的做自己并不是“毫无顾忌”的“任性”,而是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
我允许自己存在,也允许你存在;我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你是好的。
我不需要通过贬低你来抬高自己,也不需要通过你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