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朴素而悦己
文丨初一 龙猫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密码,早已悄然改写。
在望京写字楼的格子间里,明枫的每一天被编码成十多个小时的数字洪流。当最后一行代码落定,他需要的不是喧闹的社交场,而是台球厅里那声柔软的“哥哥”——
这声称呼价值百元,远超二十元团购的球局本身。没有实体产出,却足以涤荡一整日的疲惫。那片刻被温柔包裹的时光,成了这个城市孤岛最珍贵的慰藉。
这并非孤例。
01
消费逻辑重构
我们正见证一场静默的青年消费革命:
年轻人会为一场心仪已久的演唱会豪掷千金,却对十几元的视频会员精打细算;他们乐于在网红餐厅打卡分享,点外卖时却要红包膨胀、多平台比价。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清晰的价值主张——
他们不再为物品标价,而是为情绪买单。
最近,#冰箱贴比冰箱贵# 的话题引发热议。一位旅行爱好者展示了她收藏的150枚冰箱贴,均价60元,总价近万。更有游客在开封三日游中,饮食消费800元,冰箱贴却花了400元。网友戏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珍藏。”
事实上,一台基础冰箱不过两三千元。这些小小的贴片,如同现代版“集邮”,以其灵活的设计、快速迭代的IP文化,让年轻人在不经意间完成了情感的积累。从故宫孝靖皇后凤冠冰箱贴(138元)到苏州博物馆发光款(69元),它们早已超越装饰功能,成为记忆的锚点、品味的宣言。
尽管线上同款价格更低,多数人仍选择在现场亲手带回。这枚小小的物件,完成的是“低成本的意义填充”——它封存了那段旅途中的风和日丽,也彰显着主人的审美趣味。
这些小巧玲珑的纪念品,早已超越了装饰的功能,他们购买的,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件,而是旅行中看到的风景、心情的记录,是与自身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相关的符号。
02
情绪经济的觉醒
2024年,“名山陪爬”登上了《2024年福布斯中国副业100评选》榜单,标志着情绪经济的正式登场。
据从业者介绍,提供陪爬服务的人群年龄多在20到28岁之间,在体能上有优势,最开始,他们的运营模式是自行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联系客户对接,随着陪爬需求的激增,他们逐渐形成团队成立工作室,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与传统导游的路线规划不同,陪爬服务的核心在于提供“情绪价值”。除基础的陪伴登顶外,还需要提供背包协助、饮料补给、摄影跟拍服务,甚至包括倾听烦恼、加油打气等心理支持。目的就是让游客在爬山过程中感到开心满足,觉得花出去的钱物有所值,愿意为这种情绪体验买单。
据了解,陪爬的单价一般在600-800元左右,夜间陪爬要比白天高100-200元,且陪爬者的外形条件、服务内容丰富度也是影响定价的因素之一。
这种“情绪经济”的热潮并不仅限于登山。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结构变化、都市快节奏生活及人际关系疏离,人们孤独感普遍增加,为缓解孤独焦虑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催生了规模可观的“情绪经济”市场。
前不久,一位被称为“鸡排哥”的江西景德镇小摊主意外成为现象级IP。他与顾客高情商的对话“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要想抓住他的胃,首先要抓住他的心”“你的口味就是我的标准。炸不到位,我将无法原谅我自己”等互动场面,被网友整理成合集,在短视频平台收获超3亿的播放量,让网友不禁感慨6元鸡排卖出了“600元情绪价值”。
据相关平台数据,这个日均炸制800块鸡排、胳膊布满烫伤却坚持微笑服务的草根商贩,在国庆期间,不仅让景德镇酒店入住量同比激增30%,更推动当地旅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60%。
“鸡排哥”的故事生动表明,在消费升级的今天,情绪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硬通货。
他提供的不仅是一份6元的鸡排,更是一份被尊重、被看见、被治愈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能够跨越屏幕,撬动亿级流量,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一人带火一座城”的奇迹。
03
感性与理性共振
情绪消费并非出现在单一领域,正在多个场景开花结果。
例如爆火的潮流IP玩具LABUBU,因为丑萌的形象获得众多年轻人的喜爱,虽然其中不乏跟风,但能将原价99元的搪胶毛绒玩具炒到上千元,足以见得“无用”的潮玩已经逐渐变成年轻人的精神寄托,他们只是为了喜欢去付费,不在意其实用价值。
但当代年轻人消费行为的转变,并不是非理性的冲动,而是在社会发展、心理需求等多重作用的结果。他们的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传统的定价机制,推动了市场供给的多元化。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8.88亿出游人次的背后,是住宿市场的悄然变革:全国酒店入住率仅37.12%,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8%。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帐篷露营或床车旅行,巧妙避开虚高的房价,转向更高性价比、更贴近自然的体验。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住宿选择上,还延伸至其他领域。
例如,一些年轻人开始青睐二手商品、共享经济和DIY体验,拒绝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个性化与实用性并重的消费方式。像旅游租赁拍摄设备、看演唱会租荧光棒等也已经成为流行并形成业态。
年轻人正在用更聪明的方式,实现个性化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04
结语
情绪经济的出现与流行,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变得更情绪化,而是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当物质需求普遍满足,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然转向精神需求的深水区。
未来,随着精神需求的进一步升级,情绪价值也许会成为更多消费场景的核心竞争力,而年轻人“购买情绪”的行为,也将继续推动市场供给更加多元、更加温暖的产品。
在这个新纪元,最好的商业,或许是学会如何温柔以待每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