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3年,他劝犹太人先学中文:二十年后安全在中国?

2023年10月,社交平台上,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犹太裔学者加德·萨阿德发帖:建议全球犹太人学习普通话或粤语,并判断二十年后

2023年10月,社交平台上,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犹太裔学者加德·萨阿德发帖:建议全球犹太人学习普通话或粤语,并判断二十年后中国可能成为“唯一安全的地方”。这条帖出的时间点很敏感——巴以冲突骤然升级,欧美街头和校园的示威此起彼伏,针对犹太社群的敌意与冲突被频繁报道。有联合国机构的监测也提示,相关事件攀至近几十年高位。于是,一个尖锐问题被摆上台面:中国会不会再次成为远方来客的安全之地?

2023年10月,就在巴以冲突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叫加德·萨阿德的犹太教授,在网上发了条帖子。

他说,全球的犹太人,赶紧去学粤语或者普通话吧,因为20年后,中国,可能是你们唯一安全的地方了。

这话,听着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一个犹太人,竟然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这背后,是他对西方世界多深的失望?

我专门去查了这个人。加德·萨阿德,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在西方学术界和舆论场,那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西方精英,特别是犹太社群里,一种越来越强的焦虑感。他们觉得,那个曾经承诺给他们安全与梦想的西方,正在变得陌生,甚至充满敌意。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自己的历史。1930年代,当整个世界都对犹太人关上大门时,是我们的上海,向他们敞开了怀抱。四万多人,在虹口那片地方,扎下了根。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朴素道义。

但是,历史不能只讲一半。我们收留了他们,可我们自己呢?那段时间,上海正被日本人占领,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在水深火热里挣扎。我们是在自己都吃不饱饭的时候,分给了他们一碗粥。这份情谊,重不重?当然重!可这份情谊,也换来了一些什么?

历史书里写得明白,当年的虹口隔都,犹太难民社区内部高度自治,和我们本地人的交集,其实并不多。说白了,他们是“寄居者”,我们是“收留者”。大家客客气气,但心里都清楚,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他们终究是要走的。

所以,当今天又有人提出“中国能否成为犹太人的安全地”这个问题时,我们光有善良和同情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得把历史的账,掰开揉碎了,想清楚。

我们欢迎谁?

我们欢迎的是朋友,是伙伴,是愿意和我们同甘共苦、把这里当成自己家的人。你来了,学我们的语言,懂我们的文化,尊重我们的规矩,和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建设这个国家。那么,你就是中国人,我们就是一家人。中国这片土地,从来就不排斥真正融入进来的人。

但如果你只是想找个地方“避避风头”,把这里当成一个临时的“避难所”,心里想的还是“我们”和“你们”,那对不起,我们这里不提供这种“寄居”服务。这不是我们小气,这是最基本的相互尊重。你把我们当外人,我们凭什么把你当家人?

我们能提供什么安全?

中国的安全,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是我们一代代人干出来、拼出来的。是强大的国家机器,是团结的社会共识,是深厚的文化根基,共同铸就的铜墙铁壁。这种安全,是用来保护每一个“自己人”的。

一个外来群体,如果始终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甚至形成自己的“国中之国”,那他们不仅享受不到这份安全,反而可能成为破坏这份安全的因素。到时候,矛盾一旦爆发,受伤的,是他们,也是我们。这样的“安全”,我们给不起,他们也守不住。

所以,回到那个教授的问题。

中国会不会成为20年后犹太人的安全地?

答案,其实不在我们手里,更在他们自己手里。

如果他们能放下“寄居者”的心态,真心实意地拥抱这片土地,成为“新中国人”的一份子,那么,中国的未来,就是他们的未来。我们的大门,永远为这样的人敞开。

可如果他们只是把中国当成西方失意后的“备胎”,一个可以暂时安身的“客栈”,那我还是那句话:想都别想。

我们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也讲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警惕。我们的善良,有锋芒;我们的好客,有底线。

我们不是任何人的“诺亚方舟”,我们只是在努力建设好我们自己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欢迎每一个真心想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