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轰炸甘肃靖远,是抗战时期一段令人唏嘘的插曲。这背后,既有战略要地的争夺,也有一连串令人愕然的巧合。
01 轰炸背景:为何盯上甘肃
要理解靖远的遭遇,我们得先看看当时甘肃,特别是兰州的战略地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西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兰州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北之枢纽”。苏联援华物资通过新疆进入甘肃,经兰州中转后运往各地前线。这条“红色通道”成了维系中国抗战命脉的关键。日军也认识到切断这条通道能沉重打击中国抗战。
兰州不仅是物资中转站,也是中国空军的重要训练基地,并驻扎有飞机。因此,日军从1937年11月起对兰州及周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系统性轰炸。

靖远地形与兰州地形的比较
02 靖远:无意的“替身”与有意的目标
靖远县,位于兰州市东北约100多公里的黄河岸边,在抗战期间多次遭遇日机轰炸。其被炸原因,颇为复杂。1939年2月12日,日军轰炸机队从山西运城起飞轰炸兰州。其中9架轰炸机因领航机判断失误,向北偏离航线。他们将靖远县城误认为是兰州,投弹轰炸。
日军之所以认错,是因为两地地形极为相似:都是东西走向带状分布;北面都紧邻黄河,南面都有一座大山;城市东面都有机场,西面都有河流(兰州有雷坛河,靖远有祖厉河),西北方向都有一座黄河铁桥;这些相似点,加上高空飞行难以辨认,导致靖远成了兰州的“替身”。

甘肃省历年遭受敌机空袭损害统计表
如果仅是偶然“误炸”,靖远的伤痛或许不会如此深重。然而,档案记载显示,日机对靖远的空袭多达11次,出动飞机63架,共投弹255枚。如果头几次可被视为“误炸”,那么如此频繁的袭击表明,日军后期可能已将靖远作为明确的袭击目标,其目的同样是为了破坏交通线和威慑后方军民。

03 轰炸历程:靖远的灾难岁月
日机对靖远的轰炸,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首袭东湾镇:根据张尚瀛的回忆,日军对靖远地区的第一次轰炸发生在1938年11月5日。当时日机7架飞临距靖远县城20华里的东湾镇投弹,造成房倒屋塌,一名3岁女孩被炸塌的房屋压死,一名农民被房梁压断了腿。
1939年2月12日的县城“误炸”:1939年2月12日,准备迎接春节的靖远县城遭9架日机轰炸。由于此前县城未遭空袭且缺乏防空常识,甚至有百姓在屋顶观望。此次轰炸造成人员伤亡,例如张尚瀛的同学高志仁在逃跑途中不幸被炸死。
后续的空袭:例如1939年12月26日,日机分5批对靖远县城进行夜袭,投弹上百枚,炸毁91间民房。次日(12月27日),又有敌机来袭,其中一架在靖远城内投弹3枚,导致西大街几家商店和民居被夷为平地。
04 抗击与应对:不屈的后方
面对日军的空袭,中国军民和苏联援华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抵抗和应对。
中苏联合抗击:为保卫兰州及国际交通线,中国空军和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共同抗击日机。例如在1939年2月20日的空战中,中苏空军击落敌机8架。
甘肃的防空努力:甘肃省政府和军民也积极应对,组建了空袭救济组织和防空机构,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法令。

日本机群在兰州上空
05 损失与影响:无声的牺牲
日军的轰炸给靖远和甘肃其他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据甘肃省档案馆的记载,日机空袭靖远共造成34人死亡,31人受伤,233间房屋损毁。
整个抗战期间,日机先后出动993架次轰炸甘肃,造成660余人死亡,680余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法币64.8亿多元。
轰炸不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也带来文化和心灵的创伤。例如兰州的唐代名刹普照寺就在1939年的日机轰炸中被毁,寺内珍贵的明代《永乐南藏》经卷等文物遭到损失。回顾这段历史,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误炸”之说:地理相似导致的偶然“误炸”与后续有计划的轰炸共同构成了靖远的遭遇。即便最初是“误炸”,也改变了日军此行既定的轰炸意图和暴行本质。
靖远与兰州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靖远因与兰州地理相似而屡遭轰炸,在无意中分散了日军对兰州的攻击,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兰州。
历史教训:日军轰炸靖远,是其为实现侵略扩张、切断中国外援通道所犯下的罪行之一。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