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扰尘世中,人们总向往一份宁静自在的生活。这份向往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在古老诗词的平仄韵律里,藏在诗人们对自然的眷恋、对生活的深情感悟中。
以下十首安心诗词,勾勒出十种令人沉醉的生活图景,诉说着一种极致的幸福 —— 云水深处枕花眠。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写作背景:李商隐晚年官场失意,看透仕途纷争,遂辞官闲居,寄情山水花草,以清雅生活排遣心中郁结。
春日迟迟,繁花满径,李商隐追寻着花香而行,不知不觉间,竟为流霞般的春色与清酒沉醉。夕阳西斜,光影斑驳,他倚着花树沉沉睡去,梦中想必也萦绕着花香。宾客散去,夜色渐深,酒意渐醒,那份对花的眷恋却未曾消减。他手持红烛,移步花前,静静欣赏残花的余韵。这份将时光倾注于所爱之事的从容,这份惜花怜春的细腻,让寻常岁月也染上了诗意的温柔。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写作背景:李白历经仕途沉浮,看透官场倾轧,多次归隐山林,与友人寄情山水,饮酒作乐,享受自由闲适的生活。
春山花开,簇簇锦绣,李白与友人在花间对坐,举杯共饮。一杯接一杯,酒意渐浓,闲话渐酣,任时光在酒香与花香中缓缓流淌。酒至酣处,醉意上涌,李白随性而言:“我已醉意沉沉,想要入眠,你暂且归去。明日若有兴致,记得携琴而来,再续今日之乐。” 这份不循俗礼的洒脱,这份随心所欲的自在,是对自由最纯粹的诠释。想饮便饮,想醉便醉,想睡便睡,让心灵挣脱束缚,在山水间肆意徜徉。
《诉衷情・古今多少利名人》
元・侯善渊
古今多少利名人。弃命斗争功。英豪尽归何处,都总落沉空。争如我,洞庭中。遣家童。金觥轻泛,醉卧当轩,一枕清风。
写作背景:侯善渊厌倦了尘世中追名逐利的纷争,看破名利虚幻,选择隐居洞庭湖畔,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
古往今来,无数人为名利奔波,不惜耗费生命争夺功名利禄。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豪,最终都消散于时光长河,徒留一场虚空。侯善渊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他隐居洞庭湖中,遣散仆僮,独与自然相伴。手持金觥,泛于湖面,酒酣之际,醉卧轩下,以清风为枕,安然入眠。千金名利难换一份心灵的自由,洗去浮躁贪婪,方能在简单生活中寻得真正的安宁。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失意却让他得以远离官场纷扰,在自然与平凡生活中寻得慰藉,心境愈发通透豁达。
黄州春夜,月色皎洁,苏轼行至蕲水之畔,入酒家小饮,不觉沉醉。乘着月色,他策马前行,至一溪桥之上,玉骢骄健,不肯止步。月色下,浅浪弥弥,映照旷野;层霄隐隐,横亘天际。这般美景,让他不忍离去,来不及解下马鞍,便想醉卧于芳草之中。一溪风月,如琼瑶铺就,珍贵易碎,不忍踏碎。他解鞍倚枕,卧于绿杨桥边,酣然入梦。直至春晓,杜宇一声啼鸣,方从梦中醒来,只见乱山攒拥,流水锵然,恍若置身仙境。这份在逆境中与自然相融的从容,让平凡的夜晚也变得如梦似幻。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写作背景:太上隐者隐居深山,不问世事,来历无人知晓,某日有好事者探寻其姓名,他不直言作答,遂写下此诗表明心境。
深山之中,青松如盖,太上隐者偶然行至松树下,顿觉身心疲惫,便以青石为枕,悠然睡去。山间无历书纪年,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皆凭心感受。寒意散尽,不知已是何年何月,唯有清风明月、松涛鸟鸣相伴。这份与世隔绝的恬淡,这份不受时序束缚的自由,是最纯粹的闲逸,让人忘却尘世的纷扰,回归生命本真。
《题城山晚对轩壁》
宋・范成大
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也知睡足当归去,不奈溪山留客何!
写作背景:范成大晚年辞官归隐,寄情山水,遍游各地,沉醉于自然美景,写下诸多描摹闲适生活的诗文。
轩中静坐,枕着清风入眠,梦中皆是绿萝缠绕的清雅景致。醒来后不禁感慨,人间万事皆如南柯一梦,虚幻不实。他深知睡足之后便该起身归去,可眼前的溪山美景太过迷人,仿佛有了灵性,执意挽留。这份将山水视作知己的深情,这份沉醉自然不愿离去的眷恋,让寻常的归隐生活更添几分灵动与诗意。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作背景: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与束缚,辞官归隐田园,躬耕自食,在简单的农耕生活中追寻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将屋舍建于人来人往的尘世之中,却未曾听闻车马的喧嚣。并非此处偏远,而是心境已然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即便身处人境,也如在深山。清晨时分,他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悠远宁静。夕阳西下,山间雾气缭绕,景致愈发幽美,飞鸟结伴而归,各寻其巢。这份与自然相融的悠然,这份不被世俗打扰的宁静,藏着生命的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儒学世家,早年曾为官,却始终无法适应官场的繁文缛节与黑暗腐败,最终下定决心辞官,回归田园过躬耕生活。
陶渊明自幼便无迎合世俗的气质,天性热爱丘山自然。却因生活所迫,误入官场这张尘网,一待便是三十年。如同被束缚的鸟儿眷恋旧林,被囚禁的池鱼思念故渊,他对田园的渴望日益深切。终于,他挣脱束缚,在南野开荒种地,坚守本心,回归园田。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遮蔽后檐,桃李罗列堂前。远处村庄隐约可见,墟里炊烟袅袅升起;深巷中传来狗吠,桑树枝头鸡鸣声声。庭院中无尘世的繁杂,空室里满是闲暇时光。久在樊笼之中,如今终于重返自然,这份重获自由的欣喜,在田园景致的描摹中尽显无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作背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潜心礼佛,寄情山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自然中体悟禅意与宁静。
春夜宁静,人心闲适,桂花在无人知晓的夜色中悄然飘落,轻盈无声。整座春山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愈发显得空灵静谧。月亮缓缓升起,清辉洒满山林,惊动了栖息在枝头的山鸟。鸟儿在春涧中不时啼鸣一声,打破了片刻的沉寂,却又让这份宁静更显深邃。动与静的交织,声与寂的映衬,勾勒出一幅极致宁静的春夜山居图,让人在自然的和谐中感受到心灵的平和。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写作背景:王维中年后看淡官场沉浮,倾心于道家思想,晚年定居在终南山脚下,过着隐居生活,在自然与禅思中寻求心灵的超脱。
人至中年,王维愈发喜好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晚年便将家安在终南山陲。兴致来时,便独自出游,徜徉于山水之间,那些赏心乐事,无需与人言说,唯有自己知晓其中妙趣。行至溪水尽头,无路可走,便索性坐下,看天边云卷云舒,自在悠然。偶然间遇见山中的老者,便与之谈笑风生,兴致所至,竟忘却了归期。这份随性而为的洒脱,这份与自然、与人无拘无束的相处,是心灵真正的自由,让人在简单的生活中寻得极致的满足。
这些诗词,是诗人们留给尘世的宁静馈赠。或花间醉酒,或山中对酌;或田园躬耕,或深山隐居;或月下赏景,或林间闲行。每一首都勾勒出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每一句都流淌着对宁静自在的追求。它们洗去尘世的浮躁,安抚疲惫的心灵,让人们在平仄韵律中,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闲逸与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