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的地产圈朋友们,已经在悄悄改行了

曾几何时,地产圈的朋友们个个意气风发,谈起项目来都是几亿几十亿的盘子。如今聚会,话题却变了味:“我们公司半年没发工资了”

曾几何时,地产圈的朋友们个个意气风发,谈起项目来都是几亿几十亿的盘子。如今聚会,话题却变了味:“我们公司半年没发工资了”、“部门裁得只剩三个人了”、“我也在考虑转行了”。

不经意间,我发现身边的地产人,已经悄悄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旅程。

改行,不是认怂而是止损

过去总有人说,地产是周期行业,熬过寒冬就是春天。但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简单的周期波动。有数据显示,地产开发岗位三年减少了40万人,上下游600万岗位直接蒸发。

这已不是“寒冬”,而是行业的根本性重构。

我的一位前同事,某知名房企的项目经理,去年被裁后一度迷茫。前不久见面,才知道他拉着以前的地勘公司小老板和政府资源哥合伙,专接高速路勘测单子,挣的和原来差不多,但更辛苦,毕竟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他苦笑着说:“以前是开发商,现在是服务商,角色不同,但专业没丢。”

如果说,地产圈是一座围城,现在的情况就是,城里的人都想出来,或者已经出来了,没有出来的,实际是困在迷宫里出不来了。而城外的人却再也进不去了。

地产人的“二次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和无奈

仔细观察我发现,身边改行的地产朋友们,已经探索出了几条不同的路径:

跨界创业,把地产思维搬到新领域

老宋曾是万科系的营销经理,动辄上千万的签单。行业转冷后,他觉得“再待下去,心要被掏空了”。2020年,他毅然辞职,跑去杭州和朋友一起创业,卖起了猫粮。后来他说,幸亏走得早,要是现在才走,会更狼狈和恐慌。

没人看好他,“卖猫粮怎么可能赚过卖房子?”但他把地产营销里的“客户画像”和“产品定位”用到猫粮上,把猫当成“高端客群”做健康化、品牌化。如今他的猫粮品牌日均销量破千单,毛利已超过当年卖房收入。

技能平移,换个舞台继续表演

小蔡原是售楼处暖场主持人,楼盘开盘时,他能把场子炒到沸点。行业遇冷后,他转身登上脱口秀舞台。他的段子灵感全来自地产:“客户问我:这里有地铁吗?我说有……十年后。”

如今他在深圳小剧场小有名气,单场演出收入可抵他当年一周工资。他幽默地说:“地产就是最大的段子库。”

小段原是二线某城市楼盘文案,每天写“国际滨水生活区”“百年传世豪宅”,自己却舍不得点夜宵。2023年资金链断了项目停工,他被裁后迷茫几个月,最终和表哥在东门口开了家“潮汕牛肉丸小吃铺”。

他把文案功底用到菜牌上:牛肉丸写成“祖传手打,入口弹牙,限量供应”;沙茶酱写成“独门秘方,代代传承”。结果一个小吃摊被他搞成“文艺范网红店”,抖音粉丝两万多,忙得不亦乐乎。

人脉变现,关系网就是提款机

老兵原来专做天津豪宅类中介,巅峰时带客户看一套房,佣金几十万。2020年后,他带看频繁“黄单”,最后连带看的都了了无几,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关了门店,在一个高端小区租个门面开起了精酿酒吧。

他用“案场氛围营造”的手法布置酒吧:音乐、灯光、调酒都讲究。没想到第一批忠实客人,正是他当年的购房客户。“以前谈房,现在谈酒,本质都是陪客户解压。”

降维打击,把地产技能当外挂

钱姐,干了15年营销,最后转行卖保险,她笑着感慨:“地产人最懂怎么和客户打交道,卖保险还不是降维打击?”她用地产那套客户分层、逼单话术,很快进入角色,虽然单子没有卖房大,但挣得踏实。

技术流转,死磕不如换刀

一位985硕士工程岗老哥,瞅准了行业机会,转行做光伏电站成本管理,听他感叹道:“以前算钢筋水泥,现在算光伏板逆变器,本质上都是成本控制,但工资稳定还不背锅。”

大民原是地产项目设计师,因甲方欠款停工,他的图纸被迫烂尾。凭借对画画的热爱,他转去文旅公司做美术。“以前画楼,现在画城堡,甲方需求依旧刁钻,但心态轻松多了。”

转行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但是,转行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阿辉原是北方某地产策划总监,年薪50万,开豪车出入。公司裁员后,他一度找不到合适岗位,家里老婆孩子就他一人收入,买的大房子房贷压力大,被迫去送外卖。从开豪车改成骑小电动,心理落实那叫一个大。但他硬着头皮干下去,靠拼命接单和骑手奖励,一年挣了8万。他实话实说:“尊严重要,但养家更重要。”

身边还有一位职业经理人,在现在的公司陷入困难时,被百万高薪挖过来,老板对他扭转困局抱以厚望。他刚来时也是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干了快一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之前他在别的公司干出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他有多大能耐,而是赶上了好时候。

他在现在公司所遇到的困难,却是行业普遍的问题,并不是他个人能力能够改变的。融资,他融不来,盘活资产,他没资源,扩大销售,市场冷清,就这样,哪怕他使出浑身解数,却最终无力回天。老板对他也越来越失望。在干满一年后,终于被公司扫地出门了。

而一旦重新进入社会,他扮演的只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再也没有公司愿意接收他。他彻底失业了。

改行背后的方法论

观察这些成功转行或正在转行的朋友们,你会发现一些共同点:

技能迁移是核心:地产人积累的销售技巧、客户心理把握、项目管理能力,其实在很多行业都是稀缺资源。

人脉资源是关键:在行业积累的客户资源和关系网,只要用心经营,往往能在新领域中提供最初的动力。

放下身段是前提:接受短期收入下降的现实,理解这是断臂求生而非失败。有地产策划转行做婚庆策划后分享:“以前给楼盘写推广文案,现在给新人写爱情故事,本质都是编故事。”

快速学习是保障:在新领域迅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地产人的学习能力往往能派上大用场。

改行不改心,换个赛道再发光

面对职业转折,有人恐慌,有人坦然。那位转型做网红小吃店老板的前地产文案说得好:“写了那么多年卖不出去的豪宅,没想到牛肉丸比房子好卖。”

还有更绝的——某TOP10房企副总裁梁总,在行业骤变、公司资金链断裂后,远赴四川甘孜剃度出家,法号“明觉”。面对朋友圈的哗然,他只留下一句话:“楼可倒,心不可乱。”

这些地产圈的朋友们,没有在行业寒冬中坐以待毙,而是主动换牌桌,换个赛道继续奔跑。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生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片可耕耘的田野,当一块地肥力耗尽,换个地方播种,同样能够迎来丰收。

时代造就了地产行业,如今时代悄然转弯,地产人带着他们积累的智慧与能力,正在不同的领域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无关放弃,而是拓展;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地产朋友悄悄改了行,不必惊讶,也不必惋惜——他们只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另一片冲浪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