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各大媒体平台被“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霸榜了。
朋友圈里点了一圈蜡烛,却发现许多人除了“诺贝尔奖”和“翁帆”之外,对这位物理学家几乎一无所知。
有人甚至哗众取宠的评论道:
“那个娶了年轻老婆的老科学家走了。”
这话看得我心痛。
我们有多少人热衷于讨论他的婚姻,却忽略了他的伟大。
他留给世界的财富,你又知道多少?

1.
时间回到1957年。
那年杨振宁35岁,他和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中国人第一次站上诺贝尔领奖台。
整个会场里,人头攒动,掌声不息。
领奖台上,杨振宁却说:“我以自己的中国血统为荣。”
可当时没人知道,为了这个“中国血统”能在世界科学界获得认可,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父亲是清华数学系创始人杨武之。杨振宁从小在清华园长大,看着父亲与华罗庚等学者讨论数学,那时科学救国的种子就已在他幼小的心中种下。
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在日军的轰炸下,他在铁皮屋顶的教室里听课,点着煤油灯读书。
后来他回忆说:
“那段日子很苦,但我们的精神是富足的。”
2.
获奖后,杨振宁本可以在美国享受顶级学者的待遇,但他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搭建中国与世界科学交流的桥梁。
1971年,中美关系仍然十分紧张,杨振宁冒着风险回到中国访问,成为最早访华的海外知名科学家之一。
他见到了周恩来,直言不讳地说:
“中国必须重视基础科学。”
回到美国后,他又去往多个城市演讲,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他还把演讲所获得的全部收入都捐了出去,用于资助中国学者出国交流。
要知道,当时做这些事,他在美国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甚至可以说还可能会有危险。
3.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与邓稼先的对比经常被拿来炒作。
有人说:“邓稼先回国造原子弹,杨振宁留在美国做研究,两个人的人品高下立判。”
事实呢?
杨振宁留在美国,是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是理论物理,中国当时无法提供相应的研究条件,他的选择也就情有可原。
而他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做了许多实事:
——帮助中国建立多个高等研究院;
——引荐大批海外学者回国讲学;
——亲自指导中国年轻物理学家;
——将清华给的薪水全数捐出,设立奖学金…...
2003年回国定居清华时,他已经81岁。
有人质疑他“晚年回来享福”,却不知道他把美国的房子卖了,钱都投给了中国的科研事业。
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曾说:“杨振宁为中国做的事,不比任何一位回国者少,只是他选择的方式不同。”
4.
关于他与翁帆的婚姻,各种污言秽语从未停止。
可是,他们结婚时,杨振宁82岁,翁帆28岁。两个成年人,你情我愿,关旁人什么事?
这些年,有人拍到他们牵手在清华园散步,有人看到翁帆细心地为丈夫整理衣领,一段婚姻能维持近二十年,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杨振宁说过:“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又凭什么对这份礼物指手画脚?
5.
今天,我们缅怀杨振宁,到底在缅怀什么?
杨振宁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他是一个在偏见与误解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学者。
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智慧。
他在华人备受歧视的年代,证明了我们也能站上科学巅峰。
他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这片土地。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杨振宁:
“他是一位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塑造了新几何结构的诗人。”
可我们这些俗人,只记住了那条关于他私生活的新闻。
杨振宁生前曾说:
“假如今天曾先生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杨老爱引用的一句杜甫诗: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今天,我们给了他“千秋万岁名”,可我们真的理解过他的“寂寞”吗?
在这个热搜迅速更替的时代,也许我们该停下来,认真看看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真相。
别让误解,成为永远的遗憾。
谨以此文,送别杨振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