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底,欧洲政治圈突然被一句话引爆。
比利时国防兼外贸部长弗兰肯(Theo Francken)在接受一家弗拉芒语报纸采访时,说出一句震惊世界的警告:
“如果俄罗斯用导弹袭击布鲁塞尔,北约必将发动致命反击——我们会把莫斯科夷为平地。”这句话一出,立刻登上欧洲各大媒体头条,克里姆林宫强烈反应,俄罗斯驻比利时大使馆发布措辞严厉的声明,指责弗兰肯“挑衅且不负责任”。
但在比利时国内,不少人却认为——这反映出欧洲高层真正的焦虑:战争正在逼近自己的家门。

弗兰肯的原话其实并非轻率放言。当时记者问他:“你担不担心普京有一天会向布鲁塞尔发射导弹?”
他回答:“不担心。那将等于攻击北约的核心。如果真发生,那我们会把莫斯科从地球上抹去。”
这句话虽然极端,却反映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欧洲已经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在用“核级威慑”来向莫斯科传递底线。
随后记者又问:“你确定川普会履行北约第五条款吗?”
弗兰肯明显不悦:“当然会。欧洲人对美国政府的偏见太深。川普可能说话奇怪,但美国不会放弃北约。”
他提到的第五条款,是北约最核心的集体防御条款——“一国遭攻击,即视为全体成员遭攻击。”
但条文中“采取其认为必要的行动”这几个字,也给各国留出了模糊空间:是否出兵,怎么出兵,各国可以自行决定。
这正是川普模糊表态的依据,也让欧洲长期陷于不安。弗兰肯的强硬表态,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美国“摇摆”的一种预防性喊话。
二、北约红线与普京“新武器”弗兰肯之所以敢这样表态,也与近几个月俄乌战场的升级有关。
自 2024 年起,西方陆续允许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每一次行动,都伴随着克里姆林宫的“核警告”——但普京始终没有兑现。
弗兰肯在采访中说:
“战争拖这么久,是因为我们太在意普京的反应。我们现在必须打断俄罗斯的补给线,那些被画成‘红线’的地方,普京最后什么也没做。”然而就在这次采访的次日,俄罗斯宣布:白俄罗斯将在 12 月正式部署“真树”高超音速导弹系统。
普京此前声称,这种导弹的飞行速度可达10 马赫(约每小时7600英里),即便不装弹头,也能在撞击瞬间产生4000℃的高温,足以穿透多层钢筋混凝土。
俄方还宣称,“真树”导弹已批量生产,并可能在白俄罗斯境内部署,射程覆盖整个欧洲。
而在同一周,俄罗斯又宣布成功测试“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波塞冬”核潜航器。
“海燕”据称能在空中飞行 15 小时、航程 8700 英里;“波塞冬”则是一种水下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可以携带高当量核弹头,从海底对沿岸城市发动毁灭性攻击。
如果这些性能属实(尽管西方专家普遍怀疑),那意味着俄罗斯正在重建冷战式核恐怖平衡。
弗兰肯的“夷平莫斯科”之语,或许正是对这些威胁的一种政治回应。

比利时的这位部长并非“空谈强硬”,他对欧洲防务形势的评估非常现实。
记者问他:
“北约成员国承诺未来十年内把国防开支提高到 GDP 的 5%,你觉得可行吗?”他回答:
“一点不夸张。3.5% 用于国防,1.5% 投入基础设施和防御能力,这很合理。现在我们已经花了 2%,还有十年时间去增加。”在他看来,欧洲仍低估了俄罗斯的军工能力:俄方的弹药产量是整个北约加起来的四倍,而且在本地购买力下,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武器。
他提醒说:
“那些认为俄罗斯经济崩溃的人,都低估了现实。莫斯科的生活照常进行,养老金照发,咖啡馆照开。这种国家宣传的影响力不可低估。”至于战争风险,他并不认为俄罗斯会直接入侵北约成员国,但强调要防范“非对称威胁”——网络攻击、电网破坏、基础设施瘫痪,这些才是欧洲的真正弱点。
他甚至提到,自己家里准备了应急包——有水、罐头、蜡烛、收音机、电池,“足以支撑几周”。
这一幕,让许多欧洲人第一次意识到:危机已经逼近日常生活。

弗兰肯的采访发布后,俄罗斯大使馆第一时间在 Telegram 发文,指责其“挑衅且荒唐”,并称这种言论“脱离现实”。
普京本人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在随后的讲话中强调:
“任何国家胆敢攻击俄罗斯或威胁我们的存在,必将遭到毁灭性报复。”外界注意到,弗兰肯采访的前一天,普京刚宣布新型核动力导弹试射成功,并在演讲中再次提到“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提议。
这份美俄之间仅存的军控协议将于明年 2 月到期,普京希望双方延长一年,而川普政府迟迟未回应。
分析人士认为,普京此时展示“海燕”“波塞冬”等“超级武器”,既是军事实力展示,也可能是对美方的战略施压。而欧洲内部的强硬言论,则进一步加剧了俄方的不安全感。
五、“狗急跳墙”的风险从乌克兰战场到核军备试验,从政治口水战到实际部署,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正进入一个危险临界点。
克里姆林宫如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与军事压力。俄军仍在乌克兰东部与南线陷入胶着,而国内经济虽未崩溃,却已被制裁拖得步履维艰。
有分析指出,当普京意识到传统威慑手段失效时,最可怕的不是核大战爆发,而是他“做出某种极端举动”以重塑恐惧。
正如弗兰肯警告的那样:
“我们必须在经济上削弱俄罗斯,但也要明白,战争不是靠一次制裁或一次导弹就能结束的。”在欧洲舆论场上,这样的理性声音正在稀少。一边是“和平主义”的失效,另一边是“全面对抗”的呼声。
而夹在中间的,正是那些必须面对现实的政治家——他们在权衡的,是欧洲的存亡与民众的恐惧。

弗兰肯的这场采访,无论语气多激烈,本质上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
欧洲不再相信和平是理所当然的。从波兰到芬兰,从比利时到法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重新学习民防、囤积能源、加快军工生产线。
曾经象征秩序的布鲁塞尔,如今也要防范导弹来袭的可能。
而那句被全球媒体争相引用的“夷平莫斯科”,也许并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无奈的宣言:当和平的边界被火光照亮,语言也失去了温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