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报名要开始了!3.81万个岗位,这次能轮到我吗?”这两天,朋友圈和微博被这条消息刷屏了。10月15日早上8点,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通道正式开启,一直持续到10月24日傍晚6点。3.81万个招录名额,比去年还多了点,可看着这数字,多少人既期待又忐忑——毕竟,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这次国考的报名条件,有变化也有坚持。年龄上,普通考生得是18岁以上、38岁以下,也就是1986年10月到2007年10月之间出生的。但如果是2026年应届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年龄能放宽到43岁以下,1981年10月后出生的都能报。这政策挺暖心的,毕竟读到硕博的人,年龄本来就大些,给点“宽限”,也算是对高学历人才的照顾。可话说回来,38岁这个门槛,还是让不少“大龄考生”心里一紧——谁不想在年轻时闯闯?可现实里,有人工作几年才确定方向,有人边打工边备考,38岁,真的不算晚啊!
这两天估计要被挤爆。想想去年,报名最后一天系统差点瘫痪,今年3.81万个岗位,竞争肯定更激烈。有人算过,平均一个岗位得有好几十人抢,热门岗位怕是几百比一。可就算这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挤破头要考?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公务员意味着稳定——不用怕35岁被裁员,不用天天担心公司业绩,哪怕工资不算高,但那份“踏实感”,是私企给不了的。尤其这两年经济环境不确定,谁不想找个“铁饭碗”?
但国考真的只是“求稳”吗?未必。我见过不少考生,白天上班晚上刷题,周末去图书馆占座,为了一个岗位拼了两年三年。他们中有人是普通本科,想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有人是“海归”硕士,放弃高薪工作回国考公;还有人已经是“宝妈”“宝爸”,边带孩子边备考,就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些人的坚持,哪是“求稳”能概括的?那是对生活的期待,是对自己的不放弃。
11月30日,公共科目笔试就要在全国各地开考。对考生来说,这不仅是场考试,更是一场“自我证明”。有人会考上,有人会落榜,但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值得骄傲。毕竟,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还有人愿意为梦想拼一把,这本身就很酷。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是考生,面对3.81万个岗位,你会选“稳”还是选“挑战”?或者你已经考过,有什么经验想分享?评论区聊聊吧——你的故事,可能正在激励下一个努力的人。
案例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