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文官治国的典范。
虽然文官治国模式是从秦汉创立的,但只有到了宋朝才发展到顶峰。而且宋朝的文官治国相比于明朝更健康一些,因为宋朝还有宰相,明朝的内阁已经没了宋朝宰相的地位,是畸形的文官治国模式。
赵匡胤立国后,对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深恶痛绝,他大力削除武将的地位,宣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把文官抬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文官治国虽然也有问题,比如扯皮,比如党争,但在外戚、宦官、后宫、地方军阀、农民起义面前,简直是最小的问题。
宋朝的士大夫都是儒家信徒,虽然有迂腐、执拗、贪财、好色等各种毛病,但总体上还有一定的道德感,做事不会太出格,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相比于其他朝代,宋朝的心腹大患是外患,整个宋朝,一直被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蒙古人骑在头上拉屎,而宋朝却毫无作为。
一帮子只懂礼法、只会愚忠的文官,自然不适合带兵打仗,输给游牧民族,也属于常规操作。偶尔出个能打仗的狄青、岳飞,又被既有体制排斥,也不能有所作为。
秦朝亡于苛政,汉朝亡于外戚、宦官和地方军阀,唐朝亡于宦官和地方军阀,明朝亡于经济危机和农民起义,清朝亡于封闭自守,这些问题宋朝都没有,即使有影响也很小。比如各朝各代都不能避免的土地兼并问题,宋朝也很严重,但有赖于宋朝的工商业十分发达,被从土地上赶走的农民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流民,而是被城市各行各业吸收,这就避免了产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可能。
宋朝的农民起义规模都很小,相比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清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清末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宋朝的农民起义只局限于几州之地,像王小波只在四川,方腊只是南方数州,宋江起义的规模就更小了,只有数县。
占人口基数最大的农民,没有被土地兼并逼上绝路,反而在城市中找到了活路,虽然不一定比农村生活更好,但远没有到走投无路拉杆子造反的境地。宋朝得益于商业经济的异常发达,有足够的收入用于赈灾和救济,保障了底层贫民的生活。众所周知,有钱好办事,宋朝廷有钱,虽然大头都给了军费、官员薪俸、皇室支出,但总有小钱撒给百姓,老百姓命硬,指头缝里漏点钱就能活下去。
宋朝经济发达,规避了最严重的农民起义问题;重文轻武,规避了军人割据;文官治国,规避了苛政、后宫干政、外戚干政、宦官专权。
宋朝成功规避了很多亡国问题,自然能够国祚绵长。只可惜宋朝没能解决外患问题,这也成了它亡国的主要原因。
要是宋朝能够解决冗兵问题,多出几个狄青岳飞,文官集团们再宽容些,对狄青岳飞们多支持一些,那宋朝前途就不可限量了。
宋朝以文官治国,但是却意外的支持商业的发展,这是很了不起的,有可能士大夫们从商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宋朝还是实行士农工商的阶级排序,士大夫们的阶级地位没有受到挑战,又获得了真金白银这种实在的好处,故而宋朝不抑制商业的发展。
宋朝不实行宵禁,也不禁止农民自由流动,这就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现在的事实证明,商业才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所在,宋朝的文官集团们在几百年前就抓住了这个关键所在,足见他们的眼光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