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之间不仅没有根本的利益分歧,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等领域均保持着友好合作。2023年马克龙访华期间,中法签署的200亿美元空客订单和A320总装线扩建项目,本应成为双边关系的新里程碑。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美国对欧施压力度加大,法国对华政策出现放弃战略自主的倾向,且对华摆出一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强硬姿态。

10月23日,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马克龙关于对华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的言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反胁迫工具法案》旨在允许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某些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这项被称为贸易"核选项",本质上是将欧盟内部市场规则武器化的单边主义工具。特朗普政府加征高额关税后,欧盟多次放风要启动此工具,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深入分析可见,马克龙的强硬表态是法国内外交困的产物。当前,法国改革陷入僵局,养老金改革引发持续抗议,执政党在国民议会仅占相对多数,民调支持率跌破20%警戒线,街头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内政一团糟的马克龙,试图将国内矛盾引向外部,通过对华强硬表态来转移民众视线,稳住自己的政治基本盘。这种“甩锅”式的操作,并非马克龙的独创,在西方政治舞台上并不鲜见,但如此明目张胆地将国家利益作为攫取私利的工具,实在令人不齿。
从更深层次来看,马克龙扬言对华启动“核选项”的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推波助澜。美国政要频繁跑欧洲“吹风”,一边用关税豁免当诱饵,一边威胁对和中国合作的欧洲企业动手,逼着欧盟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得精,只要欧盟和中国闹僵,美国就能趁机抢占欧洲市场,同时遏制中国的产业升级。然而,欧盟,尤其是法国,不幸跳进了美国精心设计的陷阱。鉴于法国的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依赖中国市场和稀土资源,马克龙若真动用“贸易核选项”,最先受伤的就是欧洲企业。

事实上,中国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是基于稀土的军民两用属性,依法行使主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正常做法。中国早已明确表示,只要欧洲企业遵守出口管制规定,按要求履行必要程序,企业的正常需求就能得到保障。然而,马克龙却将中方的合规管制错误地解读为“胁迫”,并试图以此为借口,威胁对华启动所谓的“核选项”对华施压,目的是为了换取审批便利。这种颠倒黑白、无理取闹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暴露了其内心的虚弱和恐惧。
历史上,欧洲曾霸主迭出,傲视世界,殖民全球。特别是16至19世纪的欧洲列强们,真的是只要在美洲,非洲放几枪,在亚洲放几门大炮,就可以为所欲为。然而,二战的悲惨与屈辱让欧洲痛失昔日辉煌。德、意战败国自不必说,就是作为战胜国的法国,英国也元气大伤,最后沦为了美国的政府附庸。2017年特朗普首次执政后,美国不仅加征关税,而且还命令欧洲增加军费。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新归来,不仅对欧洲加征关税,而且还要求其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然而,欧洲已经美国按在地上疯狂摩擦,但却还在对中国呲牙,凶相毕露。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用炮舰逼迫清政府开放市场;160年后,某些欧洲政客仍幻想用"贸易大棒"迫使中国让步。但今日中国已非吴下阿蒙,2024年中国反外国制裁法的修订完善,为应对单边主义提供了完备的法律工具箱。若欧盟执意启动"核选项",中国必将采取对等反制,届时空客订单、奢侈品出口、核能合作等法方核心利益领域将首当其冲。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如今,这头雄狮已然觉醒。“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绝不是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承诺。未来中法关系何去何从,取决于法方能否回归理性务实。如果法国执意敬酒不吃吃罚酒,为虎作伥,甚至助纣为虐,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不仅会重创法国经济,更将彻底葬送戴高乐将军留下的战略自主遗产。历史将证明,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从来言必信、行必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