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球噤声之际,这国多管闲事,明着帮高市说话,还劝中国放下成见

原本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的极端言论,就已经把中日关系的热度瞬间逼近沸点,就在这种大家都有点屏住呼吸,等着看日本会不会在这个

原本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的极端言论,就已经把中日关系的热度瞬间逼近沸点,就在这种大家都有点屏住呼吸,等着看日本会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拿出一丁点道歉的诚意时,一个来自南洋的声音突然插了进来。

这个声音不属于争端的任何一方,却摆出了一副“早已看穿一切”的姿态,那个声音的主人,正是新加坡的新任总理黄循财。

按常理说,此时最该避嫌、最该谨言慎行的就是第三方,但这位身处大国夹缝中的领导人,在11月19日的一场晚宴上,似乎没打算藏着掖着。

面对镜头的他,话里话外却透着一股让人听了浑身不自在的“拉偏架”味道,他的核心意思其实就两层:一是觉得日本有着很重要的角色,二是喊话中国是时候“放下历史成见”了。

这话一出口,震撼程度不亚于那个前面高市早苗的嚣张言论。

要知道,这番劝人大度的话,恰恰出自一个同样经历过惨烈侵略的国家领导人之口,但为什么同样是历史的受害者,现在却站在了这种道德制高点上,去要求另一个受害者“吞下委屈”?

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一句“早已释怀”就能解释得通的,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争夺战,更是一场现实地缘利益的精密算计。

如果你真的信了黄循财所说的“为了和平”,那你可能低估了政治家的精明,也高估了他们对历史的温情。

在晚宴的采访镜头前,黄循财抛出了一个听起来无懈可击的论据,他说看看现在的东南亚吧,大家早就和日本握手言和了,曾经的恩怨都成了过去式,这种模式多好,中国为什么不学学?

他甚至暗示,中日关系现在的僵局,一部分原因是中国陷在二战的阴影里出不来,这种论调听起来很是“理客中”,但细琢磨简直是让人脊背发凉的“偷换概念”。

他拿东南亚的经验去硬套中日之间极其特殊的历史伤口,确实东南亚国家确实遭受了日本的铁蹄践踏,新加坡自身也经历过那种试图抹杀整个华人精英阶层的残酷清洗行动(肃清)。

按理说,那种痛入骨髓的记忆应该也是无法抹去的,但问题在于,战后的日本对东南亚采取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攻略”。

通过大量的经济援助、赔偿款以及几十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日本成功地用日元“买”回了某种程度的谅解,对于急需发展资金的东南亚小国来说,这笔交易是划算的。

但这一套逻辑,在中国这里完全行不通,中国所遭受的,不仅仅是占领,而是旨在灭绝种族的全面战争,是南京城内的三十万冤魂,是东北黑土地下埋藏的细菌战遗毒,这些罪行不是能用几个“日元贷款”项目就能冲抵的。

更关键的是,那个所谓的“道歉方”,表现真的像黄循财说得那么诚恳,其实并没有,看看现在的日本政坛,高市早苗之流正在做什么?

他们在竭力推翻战后的和平宪法,他们在修改教科书试图把“侵略”两个字抠掉,他们甚至公然把台湾问题和日本的存亡挂钩,喊出赤裸裸的战争叫嚣。

在这个背景下,黄循财劝中国“向前看”,就像是看到一个人还在被邻居拿着刀威胁,却在旁边悠悠地说:“哎呀,你看我都原谅他几十年前踩我一脚的事了,你也别计较他现在举着刀了,我们要展望未来”。

这不仅仅是逻辑上的本末倒置,更是一种对他国核心痛楚的漠视,所谓的“放下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掩盖日本现实扩张野心的遮羞布,他没有要求加害者停止现在的挑衅,反而要求受害者展现出所谓的“大国风度”。

如果把黄循财的这番表态仅仅看作是一时口快或者认知偏差,那未免太小看了新加坡这个“地图小国、战略大国”的生存智慧。

新加坡能在列强环伺的东南亚生存至今,靠的就是极其灵敏的政治嗅觉和毫无感情色彩的实用主义。

在外交界,新加坡常以“不选边站”自居,标榜自己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但“不选边”不代表没有倾向,在特定的时刻,“看似中立的偏袒”往往能换来最大的收益。

让我们把目光从历史拉回现实的地图,新加坡虽然不与日本接壤,但两者的利益捆绑之深,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从上世纪新加坡建国初期开始,面对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窘境,正是日本为了寻找海外市场和生产基地,带着资金和技术大举南下,这几十年里,两国的经济血脉早就交织在一起。

在黄循财的表态中,有一句特别耐人寻味:他支持日本在区域安全中发挥更重要的角色,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即使日本扩军备战,即使日本突破和平宪法,新加坡也是举双手赞成的。

众所周知,新加坡虽然名义上不结盟,但其实是美军在东南亚最重要的立足点之一,樟宜海军基地里常年停靠着美军的战舰,而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头号打手”。

也正是因此,这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闭环:日本和新加坡,本质上都是美国安全体系下的“准盟友”或“间接盟友”。

如今,美国在这个地区最大的焦虑就是遏制中国,而单靠美国一家的力量似乎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他们极力想把日本从战后的枷锁中放出来,充当反华的急先锋。

而黄循财显然读懂了这个剧本,此时此刻,正值中日关系因高市早苗的极端言行而极度紧张,国际舆论都在观望。

在这个敏感时间节点,他站出来帮日本说话,不仅是在向东京示好,稳固双方的经济纽带,更是在向华盛顿递交一份“投名状”。

他在告诉美国人:在关键的安全议题上,哪怕有历史恩怨,我依然站在你们构筑的这条“岛链”防御体系一边。

所谓“劝和”,实际上是一种站队,他用“和平”的包装纸,包裹了一份支持日本军事松绑的礼物,这既不用直接得罪中国到撕破脸的地步,又实打实地给了日本最急需的外交支持。

可是算盘打得再响,也得看对手买不买账,黄循财和那些试图把水搅浑的人,似乎都低估了这一次中方反击的决心和力度,这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可以随意被“劝说”隐忍的时代了。

关于台湾问题,黄循财虽然复述了美国所谓的“一中政策”并没有改变,认为短期内战事难起,但他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事情的本质。

要知道,挑起这一切的,并不是中国要改变现状,而是高市早苗之流公然把中国的内政问题上升到了日本的国家安全层面。

把这种赤裸裸的主权挑衅,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两岸或中美博弈”,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冒犯。

对此,中国早已不再停留于口头的抗议,而是展示了令对手感到疼痛的肌肉,中国针对日本水产品的全面暂停进口禁令,就像一记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在了日本经济的软肋上。

对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水产业来说,这不仅仅是销量下滑的问题,更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危机,那些原本在中国餐桌上备受欢迎的扇贝、金枪鱼,如今在日本港口的仓库里堆积如山。

如果说黄循财希望日本扮演“更大的安全角色”,那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的发言,无疑是给这种幻想兜头浇了一盆冰水。

在11月19日的安理会改革会议上,也就是黄循财发表“高见”的同一天,中方的表态前所未有的强硬。

这不是常规的外交辞令,而是点名道姓的定性,中方明确指出,那些试图翻案二战历史、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罪行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触碰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那个所谓的“入常梦”,在这一刻,被中国用那一票否决的权利,死死地按在了地板上,把这两个场景拼在一起,你就会发现黄循财言论的苍白无力。

如今中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区域稳定,不是建立在对侵略历史的遗忘之上,更不是建立在对麻烦制造者的纵容之上,如果没有正视错误的勇气,所谓的“正常国家”梦,永远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新加坡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选择在这样敏感的时刻为日本的错误背书时,它其实也在冒险透支自己的外交信誉,那个曾经被视为“中立桥梁”的形象,此刻多少出现了一些裂痕。

毕竟,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想要赢得尊重,首先得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在伤口上撒盐后还要劝人笑纳。

我们理解小国在巨浪滔天的大国博弈中想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给自己多买一份保险的心情。

但若这份保险是以牺牲正义底线和邻居的核心利益为代价,那最后不仅换不来所谓的“安全感”,反而可能被卷入更大的漩涡之中。

那个期待着日本能在安全领域“大展拳脚”的愿望,如果最终引来的是军国主义幽灵的真正复活,真到那时,这把火烧到的,恐怕就不止是北面的邻居了。

不知道在下一次晚宴上,当面对真正不可控的局势时,那些举着酒杯谈笑风生的政治家们,是否还能像今天这般轻松自信,毕竟,有些历史并不是你想放下就能放下,而有些火玩大了,是谁都扑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