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温知意
跳出常规看世界
跟着知意观天下
飞机起飞没多久,直接砸进地面建筑,爆炸、火光、浓烟,一个字——惨。
11月4日,一架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机场刚刚起飞的UPS货机,还没飞出城市范围就坠毁,现场像经历了一场小型战争,事故造成至少3人死亡,11人受伤。更讽刺的是,那一天,刚好是美国政府“关门”的第35天。

这事儿可不是独立事件,放在整个美国的政治和安全语境下看,只会越看越不对劲。
飞机掉下来之前,系统早就“悬”了这架波音MD-11,机龄30多年,说白了就是“高龄飞行员开着老爷机”。按照美国FAA的标准,这类货机早该退役或大修,但现实是,一边预算被砍、一边政府关门,能飞就先飞着,出了事再说。这不是我们揣测,是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在初步调查中明确提到的隐患之一。
再看人。空中交通靠的不是AI,是人——尤其是那些空管员。可政府停摆后,大量联邦雇员被迫“义务劳动”,不拿工资照常上岗。你能指望一个加班没钱拿、账单堆成山、孩子学费还没着落的空管,集中精神调度航班?这不是苛刻,是现实。

事故当天,空管系统已经运转到极限,航路临时调整、指令下达滞后,加上老旧飞机系统可能存在迟钝反应……一连串小问题,最后汇成了一个大悲剧。
美国政府停摆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的“后果”,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要直接。35天的行政瘫痪,对民航系统的影响是连锁反应式的。安全检查延误、航班调度混乱、飞机维护计划被迫跳票,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

美国交通部的数据摆在那里:过去这段时间,全国范围内航班取消数量暴增,数百万旅客行程受阻,经济损失保守估计超过40亿美元。人等飞机,飞机等人,系统等预算,大家都在等,最后倒下的,是那架货机。
这不是航空部门一个系统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治理“掉线”的缩影。当政治斗争把预算当筹码、把公务员当消耗品,最后受伤的,是普通人,是他们的安全感。
中国这边,为什么没出这种事?同样是大国,为什么类似的问题在我国就没泛滥?答案其实不复杂:制度稳定、政策连续、执行有力。
咱们国家在民航安全这一块,向来是不含糊的。飞机老化?换。系统出问题?查。人手不够?补。不给风险留口子,不让安全靠“运气”。而美国这边,政党斗争成了常态,连政府运转都能玩“断电”,你还敢把命交给这样的系统?

再说白了,我国的公共治理讲的是“人民至上”,美国讲的是“预算优先”。一个拼命保人命,一个天天算小账,路能一样走吗?
目前,美国官方还没明确表示这起事故和政府停摆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但要说完全无关,也没人信。总统特朗普只在社交平台上简单表示“关注事故”,副总统和交通部长也只是喊话“尽快解决预算争议”,没人敢正面承认:我们停摆了35天,结果出事了。
可哪怕政府不说话,老百姓早就心里有数。一位在现场参与救援的消防员接受采访时说得特别直:“我们不是没准备,是根本没人给我们准备。”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讽刺?但美国的很多问题,早就不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了。35天的停摆,换来一架飞机的坠毁;一场空难,暴露出整个系统的塌陷。这是意外吗?还是早晚的事?
安全,不能靠侥幸。治理,不能靠赌气。飞机坠毁的声音,响的不只是引擎,还有美国体制深处的裂缝。当一个国家的安全靠“撑”,制度靠“拖”,那下一次,砸下来的可能就不止是一架飞机了。
参考资料
新华网 美国货机坠毁造成至少3死11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