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我从地铁站走出,踏上人行道。前方不远处,一个早餐摊静静立在路边——那是已经摆了半年的老位置。走过时,葱油与炒粉交融的香气扑鼻而来,唤醒沉睡的感官。
这个摊位的位置很特别,恰好夹在两栋写字楼之间,顾客基本就是这两栋楼的上班族。固定的客流量,固定的位置,我不禁思忖:这样一个小摊,一天的营业额能有多少?摊主是位中年男子,观察他的举止打扮,隐约能看出曾经的白领痕迹。
这让我想到一个现实:男性过了三十五岁,就逐渐从招聘市场淡出。这个年龄很微妙——今年还在岗位上,明年呢?后年呢?假设今年四十岁,距离退休还有二十五年。这四分之一世纪里,作为家庭的支柱,稳定的收入对家庭而言是何等重要。
可是出路在哪里?放眼望去,各行各业都已饱和,新增岗位有限。真正的好工作,从来不会在市场上随意流动。说到转换赛道,谈何容易?这绝非一念之间就能实现的转变。
这让我联想到欠薪问题。年轻时阅历尚浅,很难真正体会被欠薪农民工的绝望。如今有了更多人生经历,才懂得那种无力感。或许也是大环境使然。若在十年前遇到欠薪,大多数人会果断抽身,及时止损——就像那些年轻员工,察觉不对劲两三个月就果断离职。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说走就走”的底气正在逐渐消逝。
坐在公交站等车,看着来往行人,偶尔自言自语,竟觉得自己像个神经质。昨夜思绪纷杂,直到凌晨三四点仍无法入眠。“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果然是人生至理。这种状态能否根本改变?或许,这是当代中国中年人的普遍写照。
当前的中国经济,实则处于一场经济战中。无论是否愿意承认,在战争状态下,普通人的生活注定比和平时期艰难得多。若在中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又会怎样?这令人不敢细想。当然,社会中总有人过得很好,也有人处境艰难。每个人都在努力,只是方向不同:有人在努力生存,有人在努力挤压他人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社会阶层分化影响发展的原因之一。
如此奔波劳碌,究竟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体验生活,可每天被上班下班占据,几乎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又谈何体验人生?
由此看来,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这三个年龄段的想法确实差异显著。年轻人朝气蓬勃,认为世界尽在掌握,一切皆有可能——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便走错路,也有大把时间重新开始。中年人的试错成本就高得多,一旦行差踏错,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背后的整个家庭。而老年人基本没有试错机会,因此更倾向于依赖过往经验来指导行为。这三种差异,正是代沟存在的根本原因。
更进一步说,人一旦成年,其想法和观念就很难被外力改变。除非具备自我反省的习惯,或是被强大的现实教育,否则固有的观念很难动摇。所以,不要试图说服或改变他人的想法。更多时候,我们应该顺着对方的思路加以引导,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或许才是更智慧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