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绥靖闽缰弥之至伟 文教始祖忠惠永芳

——在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2025年11月10日)俞 杰由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福建省炎黄

——在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2025年11月10日)

俞 杰

由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大会今天在福州同心楼举行,这是继2024年《七闽人师阮弥之》这本新书发布之后,缅怀文教先祖,赓续八闽文脉的又一盛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作为协办单位之一,谨致热烈祝贺!

图为《七闽人师阮弥之》新书封面。

关于阮弥之的行状,我曾经查阅了《福建通志》总卷三十五《福建名宦传》卷一(P6769),看到了150余字的介绍:“(南朝宋)阮弥之,江左人。元嘉中为昌国太守(昌国郡即晋安郡改名)。昌国初为蛮地,俗不知学,弥之教稼樯,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嚣。平洞夷海寇之乱。有鹤常棲与衙宇,人以为祥。文帝遣散骑常侍袁渝至昌国观察吏治。渝数称仁声惠政,上欲召用。后闻上杀檀道济,叹曰:‘社稷之臣也,使我在左右,必不使上有此失也。’竟以忧卒,谥忠惠。”据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逋迩郡邑,小离人迹即虎豹猿猱之墟。”可见当年南朝陈朝期间,福州地区开发之迟。接着,《三山志》又载,因阮弥之的教化,使闽地从“俗未知学”做到“家有诗书,市无斗嚣”,开启了闽中的文明教化,闽中读书之风由此兴起,其所开创的文教传统,影响全闽且流传千年,至宋代,福建士子力学应考,中进士者居全国之冠。追根溯源,阮弥之作为闽中文教始祖,开“全闽之文章”居功至伟。

从以上志书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约1600年之前,阮弥之任昌国太守,教稼樯,兴学校,平洞夷海寇。阮弥之除了恪尽职守做好本职管理实务,还注重招安占据福建沿海岛屿之上的边民与疍民,这里的“海寇”乃指晋末卢循起义失败后流落在闽海地区的“义民”,他们多改操水上生业,为“游艇子”。“游艇子”是古籍上对福州疍民最早的称谓,也泛指东南沿海的其他海上居民。唐宋时期,对疍民较为普遍的称呼是“白水郎”。据《福建省志·渔业志》记载:福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闽东沿海,漳州九龙江出海口附近。他们终生漂泊在水上,世代以船为家,生活条件恶劣,收入低微,生存极为艰辛,且因游离于江河、海边、岛屿,难以融入社会,饱受歧视。阮弥之入闽之后,非但没有歧视他们,还花费很大精力安抚以疍民为主的岛民,努力促使他们转变生活方式,走向安定祥和。

再看《福建通志》总卷二十一《福建风俗志》卷一福州府的记载:“晋永嘉中,衣冠多趋闽。自是畏乱,无复仕者。唐神龙中,州人薛令之始登上第。产惧薄以勤羡,用喜啬以实华。自晋、宋文雅以来,教化丕变,家庠序而人诗书,君子外鲁内文,小人谨事畏法,民以鱼盐为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南朝永嘉中,中原士族大量入闽,使得被称为“南蛮”的福建民风教化丕变。出身中原士族的阮弥之,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入闽后劝农兴学,教化百姓,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阮姓是华夏民族一个历史悠久、忠厚仁义的姓氏,其深厚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早期其先人生活在秦岭西段一带。阮姓受封于食邑于大夏之后,经过长期发展,部分先人开始向外迁移,有不少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究其原因,是他们延续了几百年来的耕读传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学的阮氏家风与家族文化。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阮氏族人始终保持着“忠贞弘毅”的家族传统,阮氏士大夫皆表现出“淡泊名利,坚贞不屈”的凛然正气。阮弥之作为阮氏族人的优秀代表和著名人物,在昌国郡守任上继承和发扬了“忠贞弘毅”的家族传统。正如孔子所言:“政者,正也。”据《七闽人师阮弥之》一书所言,当时官吏不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风气也影响了阮弥之,他深受教育,身体力行。在任期间的事迹主要有:“教民稼樯,垦荒屯粮;兴办学校,延师教学;端正士习,移风易俗;招岛安民,化育夷越;绥靖闽疆,郡邑井然,闽中因之大治。”正因为阮弥之治绩显著,闽人“塑像奉以为神”,在乌山南麓学社原址建庙,郡人奉匾曰“七闽人师”,这也准确地表达了百姓对这位“闽中文教始祖”的评价和礼敬。

前面已谈到,在现存史籍中,关于阮弥之的资料十分匮乏,仅在《乌石山志》《闽县乡土志》《三山志》中略有记载,而《福建通志》名宦传中也是引用《三山志》和《道光旧志》。然而《三山志》为福建晋江人、状元出身的南宋左丞相兼枢密使梁克家所修,当然编此书时是淳熙九年(1182年),他的职务为右丞相,封仪国公。梁克家所著《三山志》是宋代的一部名志,全书42卷,分9门,每门之下分若干子目。全志采摭丰富,体例祥备,精简古雅,文笔通畅,记述浑厚明白。《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该志:“纪录掌故,而不在于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固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例绳也。”此书资料丰富翔实,是研究福州古代历史的极重要文献。有鉴于此,《三山志》中对阮弥之的评价可谓客观准确、实至名归。

我们今天开展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活动,意义在于赓续阮氏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在中华文明的优良特质中,家训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古人特有的治家规范,在传统社会,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实在、最广泛的。六朝时期中原动荡,大家世族纷纷南迁。为了在相对陌生的南方生存发展,这些大家族特别重视对家族成员的教育训导,故当时许多家族人才辈出,而“闽中阮氏家训”比《颜氏家训》等还早行世。闽中阮氏家训强调“敦宗睦族,教育子弟修身养德,积善方有余庆,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悉心教导子孙成长,兄弟困难相互接济;诗书传家,男耕女织,勤俭持守家业;要谨言慎行,慎重交友;要包容忍让,制怒消灾;要勇于改过,常存善念”。优良的阮氏家风家训,垂饬培育了一代代俊彥英才。在阮弥之后裔中,许多人政声卓著:如宋代修造桥梁的阮杰,为官廉能的莆田人阮登、阮敷等,宋末率兵抗拒金兵,力战殉国的阮骏;元代兴修水利的连江人阮满;明成化年间(1465-1485年),任庆远府宜山县知县,任上“锄强发奸,人称铁阮”的阮时懋;革命先烈阮山、阮英平,爱国侨胞阮家金等,他们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成就和其家训族规有密切关系,我们要永不断续地加以传承。

我们今天开展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活动,意义在于弘扬阮弥之的廉政精神。阮弥之是一位堪称刚正不阿的清官、好官,他立志为公,政事不怠,推行教育,发展农事。当然,这与南朝刘宋时期重视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有关。地方官吏在江南开发和经济发展大潮中,以廉洁奉公的精神、勤政爱民的行为,执行朝廷颁布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他们的事迹被史家立传,为后代树立了“循吏、良吏”的楷模。七闽人师阮弥之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楷模。

我们今天开展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活动,意义在于推动阮弥之研究和阮氏文化的持续与发展,让“七闽人师”“闽瓯师表”文化深入福建,光耀“一带一路”。福建阮弥之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阮弥之是福建省推广文化教育而被载入史册的第一人,堪称“文化始祖”,其辞世后,谥号忠惠,“郡人建祠祀之”,朝廷还定春秋二季官祭,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新时代打造“七闽人师”“闽瓯师表”文化品牌,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的具体体现。关于阮弥之平定动乱、绥靖闽缰、施以教化、劝导农耕、招抚岛民、化育夷越的治绩还需进一步的挖掘拓展、钩沉考证,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当以这次纪念大会为契机,今后加大力度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把阮弥之这张文化名片擦的更亮,为八闽历史文化宝库增光添彩。

(本文作者系中国地方志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

责编:晓 愉

初审:唐振宇

复审:林 毗

终审:郭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