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标语、五角星装饰、“人民”大字招牌,近期在全国18个省份开出近30家门店的“人民咖啡馆”,凭借独特装修风格成为网红打卡地。然而,这股“怀旧风”很快因名称使用不当引发争议,最终被人民网评点名批评,紧急启动更名整改。

“人民”二字并非普通商业词汇,而是承载着宪法核心理念与深厚公共情感的特殊表述,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和政治内涵,不容随意商业化滥用。涉事品牌母公司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93次申请“人民咖啡馆”商标均被驳回,却仍长期以该名称对外经营,其门店装修与宣传物料极易让公众误解为国企或公益项目,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红线。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商标法》,此类可能误导公众、损害公共利益的名称使用,本就不符合合规要求。

在舆论压力与监管提示下,品牌方于11月8日发布致歉声明,宣布将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更名为“要潮人民咖啡馆”,在原有招牌上添加“要潮”小字标识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部分门店已遮盖原招牌,官方账号也完成名称变更,但店内咖啡杯、宣传语等物料仍未同步调整,且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门店未纳入更名范围,被质疑整改“换汤不换药”“缺乏诚意”。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此前“人民奶茶铺”“人民公社大食堂”等品牌均因类似问题被责令整改。这背后暴露的,既是部分商家“蹭公共IP博流量”的投机心理,也反映出商标审批与店招监管的衔接漏洞。商业营销追求创新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牺牲合规性、消解公共词汇严肃性为代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