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矿井下硐室火灾风险特性
煤矿井下硐室作为安置重要机电设备的专用空间,其火灾风险特性显著区别于普通巷道。机电硐室、变电所、泵房等场所通常包含变压器、开关柜、电缆等大量电气设备,这些设备长期运行易产生过热、电弧,成为火灾隐患。同时,井下环境空间封闭狭窄、通风条件受限,一旦发生火灾,高温烟雾难以扩散,火势会迅速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带来极大挑战。
煤矿井下硐室火灾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电气设备过载、电缆绝缘老化、机械设备摩擦过热及易燃材料引燃等类型。这些火灾往往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硐室内存在可燃物(如电缆绝缘层、液压油等)的情况下,火灾负荷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井下硐室火灾通常起源于隐蔽火源,初始阶段不易察觉,但一旦蔓延,易引发连锁反应,甚至触发瓦斯爆炸等二次灾害,造成灾难性后果。

二、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原则与规范
1. 安全合规性原则
系统必须通过MA/KA认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灭火细则》等标准,具备防爆、耐腐蚀特性,适应井下高瓦斯、高粉尘环境。所有组件均需具有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以满足井下防爆、防护等特殊要求。
2. 精准监测预警原则
采用多维度探测技术,包括线型感温光纤、烟雾传感器、火焰探测器(紫外/红外)等,实时监测温度、烟雾浓度、火焰光谱等参数,实现早期分级预警。通过AI算法辅助,降低误报率,如区分设备过热与真实火情。
3. 高效灭火执行原则
根据火灾类型(电气火灾、油类火灾等)选用全氟己酮、超细干粉、水基等环保型灭火剂。系统从探测到灭火剂释放时间应≤5秒,通过管网或探火管精准覆盖火源,抑制火势蔓延。

三、系统关键技术与选型
1. 智能探测技术
线型感温光纤:响应时间<5秒,可穿透配电柜、矿车发动机舱等复杂结构,灵敏度达±1℃
红外/紫外火焰探测器:穿透粉尘干扰,识别火点位置精度±25m
氢气传感器:针对充电硐室,检测氢气浓度(爆炸下限4%)
多传感器融合:采用"与"逻辑确认火灾,避免误喷,降低误报率
2. 高效灭火系统选型
全氟己酮气体灭火系统:
技术优势:物理降温(汽化吸热)与化学抑制(阻断燃烧链)双重作用,无残留且绝缘性强(≥5kV)
适用场景:电气设备及锂电池火灾,特别适合变压器、开关柜等精密电气设备
应用案例:某煤矿充电硐室部署后,成功扑灭锂电池热失控火灾,响应时间8秒,设备零损坏
超细干粉自动灭火系统:
技术优势:穿透设备间隙,适用于油类、固体火灾,90%粒径<20μm
适用场景:矿用车辆发动机舱、液压系统等部位的防护
应用案例:某煤矿机电硐室划分4个防护区,每区配备60kg超细干粉装置,成功扑灭变压器过热火灾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
技术优势:用水量仅为传统喷水系统的10%,有效减少水渍损失和对电气设备的损害
适用场景:电缆隧道和输送带区域,兼具冷却与窒息双重灭火机制
四、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1. 机电硐室全氟己酮灭火系统应用
赵家梁煤矿中央变电所案例展示了全氟己酮系统的卓越性能:
系统设计:布置4个烟雾探测器和4个火焰探测器,安装间距7.5m
灭火装置:采用16个悬挂式灭火器,单个容量30kg,延时继电器间隔0.05s
运行效果:系统投运后成功扑灭2起电气初期火灾,避免了重大损失,灭火剂释放后无残留,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2. 锂电池充电硐室综合防灭火系统
运河煤矿创客中心针对单轨吊充电硐室建设的综合防灭火系统:
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时监测温度、烟雾和火焰信号
灭火机制:全氟己酮灭火剂以全淹没方式释放,30秒内扑灭初期火灾
智能功能:地面人员可实时查看设备状态和历史数据,系统内置AI算法能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预警阈值,减少误报
3. 皮带输送机系统灭火应用
柠条塔矿业在胶运巷安装的自动灭火系统:
覆盖范围:防灭火区域全长7200米
监测技术:通过测温光纤实时监测主运输皮带沿线温度
分区控制:将长距离输送带划分为若干防护区,每个区域设置独立的探测和灭火单元
成效:有效降低了人工巡检时间及人力成本,火灾响应效率提升70%
煤矿防灭火井下硐室自动灭火系统通过精准探测、智能决策与环保灭火技术的深度融合,已从传统的"事后灭火"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的智能化防控体系。未来,随着AI、物联网与绿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系统将更加智能、经济、环保,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助力矿山行业实现本质安全与可持续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