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海南黄花梨(二)海南黄花梨鉴别系列:章末小结

前言:本系列为24年起新修订版本,作者对七年来发表的全部文章进行整理归纳,精简提炼,旨在提升阅读流畅度,方便建立系统认知

前言:本系列为24年起新修订版本,作者对七年来发表的全部文章进行整理归纳,精简提炼,旨在提升阅读流畅度,方便建立系统认知体系。

海南黄花梨系列文章分为四大部分:

一、海南黄花梨认知

二、海南黄花梨鉴别

三、海南黄花梨挑选

四、海南黄花梨赏析

本篇为海南黄花梨鉴别系列总结,篇幅较短,属章末小节,挑选系列前言。

笔者将在文中给出测算自身水准的具体数据及计算公式。

文章结构:释义—建议—总结

上篇文章链接:海南黄花梨(二)海南黄花梨鉴别(7)—仿冒木种(下):藤香木

释义鉴别系列在认知系列的基础上,讲解了海南黄花梨典型纹理的具体表现及加工工艺带来的相关影响,捎带讲解了三个常见仿冒木种。旨在加深读者对海南黄花梨的认知,使得读者对海南黄花梨的判断框架建立的更为完整,尽量使得读者在有限能力内判断真伪时有据可依,尽量在判断过程中做到基本逻辑自洽。

建议

鉴别,需要海量经验,切勿轻易尝试。作者在过手足够多样本后提炼总结出的规律,是你可直接拿来操作的方法。

作者总结规律分三个等级:1、明确表示“此特征具备唯一性”,此为最高等级特征,即你可直接应用,绝不失准的特征!

具备唯一性的特征,目前仅有山峰水波纹;

2、表示“此特征不具备唯一性,但难度不高,读者可自行尝试”,这种你操作起来准确率不会太低,最保守估计你的准度都能超过5成,只要照章操作,上当受骗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目前较易操作的有“瘤疤钉必结鬼脸”一项;

3、表示“此特征不具备唯一性、需辅以其他特征观察佐证”的,这种玩家基本无法自行操作。

该等级需足够多经验(过手大量样本),才具备对较细微的、不甚明显的、无法用文字或语言精准表达的部分特征进行精准判断鉴别的能力。这类特征判定对经验有硬要求,必须求助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不具备鉴别能力。

而剩下未提及的、明言有误差的、不能直接应用的方式方法,即表示:你一定用不来,看了长长见识就行。

笔者时常碰到部分非常自信的玩家/爱好者,在完全不具备相关能力的前提下,做出完全没有逻辑的鉴定结论,并对其结论深信不疑。

有自信,是好事。

但若能在我请求你进一步讲解你判断之依据/逻辑时,你不是给出“我就感觉是”这种玄学式的、情绪化的答案,而是告诉我“这个底色/纹理/质感/光泽哪里有问题,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它不符合哪些显著特征”这种有理有据的回答,那至少能让我觉得我们能够交流。作者能力有限,暂不具备与无基础逻辑的人沟通之能力。

笔者以自身及同行为例,明确告知“足够多经验/过手大量样本”的具体概念:作为从业者,开料数量(含加工雕刻),至少应千八百斤原材料打底,过手数量则应按吨记;一块树头动辄十数斤数十斤,一根树干动辄数十上百斤,雕刻用料动辄数斤十数斤,只要是自己收料、开料,可批发、零售材料的从业者,这数量是最基础要求,开料最低都是这个规格起步。(无能力收、囤、大规模开原材料的同业,笔者不视其为同水准从业者,勿混为一谈)按开料一千斤记,能车制手串约两千条左右,拍摄图片万张以上。这个数量级,树干、树枝、树头、树根都会涉及,通常可明确分辨各部位材料特征,知悉同一块材料/同一部位车制之成品,在密度、纹理、品相上会出现多大跨度的变化,从而深刻认识材料多样性之边界,继而具备基础溯源、分辨同料的能力;具备对各产地出品材料大体特征、表现范围、细微特性差异及材料具体等级精确辨别的能力。到这个数量级,对海南黄花梨边界框架和内容就能有较多理解了,到这个程度,才具备“一眼感觉不对”的能力。而具备“感觉不对”的能力是基础,要求是:你必须能够清楚表达具体哪里不对,为何不对,要有理有据有佐证的清晰表达,这决定了你是胡言乱语还是确实知晓,这是硬标准。

作为玩家/爱好者,开料或过手的材料数量,与从业者差着数量级,可降低标准。最低基础要求:买过各产地、各部位、各等级材料。作者给你粗略算笔账:粗分六大产区—海口、八所、东方、乐东、白沙、霸王岭等;细分下去有三亚、儋州等非主产区、部分产区交界处,同一产区山地、平地、坡地、土壤差异(如火山口或铁矿)、水土埋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品相、性能差异等;粗分四大部位—干、枝、根、树头;细分下去有树体上下半截、近地面还是远离地面、向阳背阴、主根副根等等;品种上分紫油梨、油梨、糠梨;品相差异则随上述各条件分别变化;光上述这些细分差异,每个都能展开成文,从往期文章标题就已可见一斑;六大产区,四大部位,不考虑产地、部位、品种、品相等差异,即一个产区的材料,树干、树枝、树头、树根至少都得各有一条,即4X6=24条;24条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手串,是对海黄多样性认知的最基础的数量要求,这都凑不够,怎会知道各产地、各部位材料,会有什么最基础表现?对“多样性”这个词都不会有概念。而这其实远未达及格线。正常来说,应算上紫油梨、老油梨、糠梨三个大品种。则至少在24X3=72条;同产区材料未必品相一致,同部位品相亦未必一致,变量极多,若将变量全部计入,在72条的基础上多个十倍八倍左右,即:各产区各部位材料,总共七八百条下来,这事儿就差不多了。你不到这个数量级,对材料的多样性实在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知,对材料的多样性表达及边界,是没太多概念的。要求放的再低,五六十条,你总该要有的。这至少让你能理解,材料的变化不像你想象的那般简单;这勉强能让你具备对材料的基础感知能力,未必说得清楚哪儿不对,但至少能有点感觉。你无法持有那么多,那你至少要在“能确认这是真货的前提下,长期接触这个数量级的材料实物”。这是非常低的要求。未达上述基础要求前,你一概回答“不懂”,是较稳妥踏实的、切合实际的做法。到上述基础要求的量级,我们的交流,才算有价值。什么是“我玩过/接触过/懂一点”的具体数量概念,请知悉。若非如此,仅我单方面输出,那不叫交流,你若肯听还好,你若过于自信,则无任何沟通之意义。

总结上述材料产地、部位、具体环境因素等,均为客观存在之差异,计算公式足够简单,没有理解难度。请你数数你手上的手串数量,再简单划分出产地、部位、品种,对照一下我上面给出的算法和数据,看看你还差多远,按照我给的公式计算,你会对你当前处于何种水准,有客观认知。有自信是好事,但盲目自信,本质是迷信。笔者反复强调,下结论是严肃的事,应按步骤观察特征,然后判断是否为自己能力范围内可处理的问题,若是你个人可以处理的问题,应是能在笔者文中找出明确对应要点的;反之,若找不对应要点,即表明你遇见的问题非文字能明确表达或操作难度极高,必须寻求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从业者帮助,你不具备自行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笔者行文,本意是“建立对海南黄花梨的认知框架”,而非“鉴定速成培训”,这不是教的会的事,需要海量实践,正确建立认知框架后,是不会轻易做鉴定和判断的。

共勉。下篇仿冒海黄的瘤疤钉案例分析

下个系列为挑选系列。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