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掏耳朵一时爽,小心掏成“中耳炎”!这些坏习惯快改掉!

周末午后,小林窝在沙发上,一边刷剧一边用金属挖耳勺掏耳朵,酥酥麻麻的触感让他直呼 “舒服”。可没过两天,他就开始觉得耳朵

周末午后,小林窝在沙发上,一边刷剧一边用金属挖耳勺掏耳朵,酥酥麻麻的触感让他直呼 “舒服”。可没过两天,他就开始觉得耳朵隐隐作痛,听声音也变得模糊,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中耳炎。医生说,罪魁祸首正是他频繁用尖锐工具掏耳朵的习惯。生活中,像小林这样因掏耳朵引发耳部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觉得掏耳朵是日常清洁,却不知这一 “爽事” 背后藏着中耳炎的风险,那些习以为常的掏耳习惯,其实正在悄悄伤害我们的耳朵。

中耳炎并非小毛病,一旦发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埋下听力隐患。急性中耳炎发作时,耳朵会传来阵阵刺痛,尤其在夜间,疼痛可能加剧到让人难以入眠,同时还会伴随耳闷、耳鸣,听别人说话像隔了一层膜;若炎症加重,还会出现发热、头痛,甚至耳朵流脓的情况。而慢性中耳炎更难缠,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严重时可能造成鼓膜穿孔,炎症若进一步扩散,还可能引发颅内感染等危险并发症。很多人以为中耳炎只和感冒、上火有关,却忽略了不当掏耳朵这个 “隐形杀手”。耳道皮肤脆弱敏感,下方布满神经和血管,与中耳腔仅靠一层薄薄的鼓膜隔开,不当掏挖很容易破坏这层保护屏障,给细菌入侵制造机会。

在众多伤耳习惯中,依赖尖锐工具掏耳朵最为危险。不少人觉得金属挖耳勺、牙签、发夹等工具 “力道足”“能掏干净”,却没意识到这些工具硬度高,稍不留神就会酿成大祸。比如有人掏耳朵时,突然听到电话铃声或有人打招呼,手一抖就可能划伤耳道皮肤。这些微小的伤口在潮湿的耳道环境中,很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外耳道炎。如果炎症没有及时控制,细菌会进一步突破鼓膜,侵入中耳腔,导致中耳炎发作。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力气没个准头,掏耳朵时用力过猛,直接戳破鼓膜,让中耳腔失去保护,细菌趁机大量繁殖,短短几天就可能发展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频繁掏耳朵、追求 “绝对干净” 的习惯,也在慢慢摧毁耳道健康。其实,耳垢(耵聍)并非 “脏东西”,而是耳道的 “天然守护者”。它能黏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阻止异物进入耳道深处,还能滋润耳道皮肤,防止干燥瘙痒。而且,耳垢会随着我们说话、咀嚼的动作,慢慢从耳道深处向外移动,最终自然脱落,根本不需要刻意清理。可很多人总觉得耳垢 “不卫生”,每天都要掏一掏,甚至用棉签反复擦拭耳道内部,非要把耳垢清理得一干二净才罢休。这种过度清洁的做法,会破坏耳道的天然防护层,导致耳道皮肤变得干燥脆弱,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同时,频繁掏挖还可能把耳垢推向耳道深处,形成坚硬的耳垢栓塞,堵塞鼓膜,影响听力。如果强行掏挖这些坚硬的耳垢,很容易划伤鼓膜,为中耳炎的发生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错误的清洁时机和方式,也会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比如刚洗完澡、游完泳,耳道内残留水分,不少人会立刻用棉签或手指伸进耳道 “吸水”。但棉签的棉絮很容易脱落,留在耳道内引发感染;手指上携带的细菌也会随着接触进入耳道,诱发炎症。还有人喜欢在睡前或酒后掏耳朵,这时候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手部稳定性变差,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误伤耳道或鼓膜。尤其要注意儿童,他们的耳道比成人更狭窄,皮肤更娇嫩,鼓膜也更薄,家长如果用成人的挖耳工具给孩子掏耳朵,稍微用力不当,就可能造成耳道损伤,甚至引发中耳炎。

想要远离中耳炎,守护耳道健康,关键在于改掉这些坏习惯,掌握科学的护耳方法。首先,要减少掏耳朵的频率,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主动清理耳垢,只有当耳垢过多堵塞耳道,导致听力下降、耳朵不适时,才需要处理。而且,处理时最好选择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让医生用专业工具清理,不要自己在家盲目操作。其次,洗澡、游泳时可以佩戴专用耳塞,防止耳道进水。如果不小心进水,不要用棉签或手指深入耳道,可以将头偏向进水一侧,轻轻晃动头部,让水自然流出,之后用干净的毛巾擦拭外耳道边缘即可。最后,要多留意耳朵的状态,如果出现耳道瘙痒、疼痛、听力下降、耳朵流脓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小问题发展成中耳炎等严重疾病。

掏耳朵带来的短暂舒适,远比不上耳道健康的重要性。别再因为一时的 “爽感”,让耳朵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从现在开始,丢掉那些伤害耳朵的掏耳习惯,用科学的方式呵护耳朵,才能彻底远离中耳炎的困扰,让听力始终保持清晰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