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农村老人为什么爱攀比?因为他们穷的不是口袋,而是认同感

小时候,我总觉得村子很小,小得一眼望尽。长大后,我才发现,那个小村子里装着无数人的“人生大戏”。有人拼命干活,有人默默吃

小时候,我总觉得村子很小,小得一眼望尽。长大后,我才发现,那个小村子里装着无数人的“人生大戏”。

有人拼命干活,有人默默吃苦,但几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一场悄无声息的——攀比。

小时候,大家比谁家儿子多、孙子壮,后来比谁家房子大、砖更红,再后来,比谁家孩子开回来的车更贵,谁嫁娶的排场更气派。

这场比拼,没有裁判,也没有奖牌,却常常决定了一个人在村里是否“有面子”。

他们在比什么?不是房子车子,而是体面

2018年,弟弟打算买辆车,预算不高,几万块而已。

他说,不是为了面子,就是为了回老家接送爸妈方便些。

一家人去看车时,父亲却突然停在了一辆宝马前。“这个好。”他盯着那车标说,“开这个回去才有面子。”

销售也说:“可以贷款,首付你家条件肯定没问题。”

我妈一听就皱眉:“车是消耗品,贷款划不来。”我也在一旁劝,弟弟更是坚决不肯。

父亲有些不高兴:“你们年轻人不懂,咱农村那边,看得就是这个。”

最后还是买了台比亚迪,几万块,手动档,简单实用。可等到开回去那天,父亲始终没跟人说这车多少钱,连车钥匙都不想拿在手上。

你看,他不是不喜欢那辆车,而是它给不了他想要的“面子”。

攀比,是他们维护自尊的一种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误解了这代人对“体面”的执着。他们不是天生好面子,而是太久以来没被尊重。

大半辈子扎根在土地里,没读过几年书,没机会见世面,也许一辈子最风光的事,就是“孩子争气”。

“你家孩子在哪工作?”“房子买在哪?车子多贵?”“几岁结婚?工资多少?”

这些看似随口的问题,背后都藏着一句潜台词——我是不是比你过得好?

他们不懂“自由选择”,只懂“谁更像成功者”

我曾在老公老家的一个亲戚那里见识过这种思维方式:

他女儿月薪四千,他逢人就夸;我老公工资更高,但我从不炫耀。

可每次过年,这位亲戚都会明里暗里抬出对比的话术。后来我学精了,他一说他女儿工资五千,我就笑着说我老公五千五。他愣住,然后话题就变了。

那一刻我并不想争口气,我只是想告诉他:别再拿“比较”当成炫耀的资本。

他们看似炫耀,其实是缺乏安全感

城里人过的是“门里日子”,谁有钱谁清楚;农村是“熟人社会”,一砖一瓦都在眼皮底下。

你家的水管换新了,谁家立马盯上;你家孩子开车回来了,哪怕停五分钟,也会有人围着打听:

“新买的吧?”“这车得十几万吧?”“结婚了吗?”“工作咋样?”

他们不是在关心你,他们在关心你是否“超过了自己”。

因为对他们来说,你过得好不好,和他们有没有面子,息息相关。

没本事的自己,就要孩子来“给长脸”

最让我难过的,是有些老人并不懂什么是“尊重孩子”,他们只知道,“孩子出息,我脸上有光”。

有一次,我听见村里一位大爷在亲戚群里说:

“我孙子在城里买了大房子,我们这边就数我们家有出息!”

其实那孙子为还房贷,父母每月还要给生活费,连结婚彩礼都是东拼西凑。

可大爷不在乎,他只要那个“荣耀的名头”。

真正的“好儿女”,在他们眼里,从来不是幸福,而是“能拿来比”。

我不愿再参与这场没有意义的较量

有人说,攀比也是一种动力。可若这动力压在别人身上呢?

如果为了那“口面子”,你贷款买房买车,让父母打工贴补,让自己陷入焦虑,还不敢示弱——

这动力,不过是变相的捆绑罢了。

我不要。

我愿意过自己的日子,愿意住得舒服,不必奢华,愿意花的钱,都出自心甘情愿。

我愿意不高调,也不低头;不讨好,也不炫耀;我愿意像树那样长,慢一点也没关系,根扎得稳就行。

最后的话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但我们不能让上一代的执念,变成我们这一代的困境。

农村老人喜欢攀比,并不是错,但我们能做的,是不再被这些“幻影”牵着鼻子走。

你不需要靠赢过谁,来证明你过得不差。

你真正的体面,不是孩子有多争气,不是房子有多气派,而是你不再需要别人认同,也能活得自在坦然。

愿你不争光,不攀比,不讨好,只把日子,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吴钩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