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土窑洞里制造出的收报机,见证了中国通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台看似简陋却意义非凡的收报机。它曾是中共中央军委在延安指挥全国战场的通信工具,更是我党在陕北窑洞中创立的延安通信材料厂自主制造的首批无线电设备之一。
它的存在,见证了一段在封锁与困境中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传奇历史。
无线电波,窑洞中点亮
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猛烈进攻和国民政府的物资封锁,边区的通信器材极度匮乏。干电池、元器件一律禁运,军事通信几乎陷入绝境。
1938年6月,延安通信材料厂在盐店子村成立,全部家当只有十几孔窑洞、几间平房,一台小车床、一台刨床、一台钻床和一台砂轮机,技术人员不过二十余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靠双手和智慧,从破飞机、旧铁轨、废汽车中拆解材料,反复试验,先后制造出电容器、电阻、电键、波段开关等基础元件,逐步装配出数百部小型电台、电话机和总机。
至1938年底,该厂元器件自给率已达40%,1940年更提升至70%。1942年,厂里技术人员高兆庆成功仿制出日军小型手摇发电机,用钢轨冲模攻克矽钢片制造难题,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受到毛泽东、朱德接见。
工厂还成立实验室,引进孙俊人等高级技术人才,陆续研制出多级发信机、超外差收信机、磁石电话交换机等设备。
正是这些从土窑洞中走出的通信设备,构建起一张以延安为中心、覆盖全国根据地的无线电指挥网络,成为战场的中枢神经。毛泽东在1940年7月7日特意为通信材料厂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讯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更重要的是,延安通信材料厂不仅实现了器材自给,更培养出大批通信科研骨干。他们成为后来新中国军工电子、航空航天、“两弹一星”等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时光跨越八十余载,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仍在延续。
从“大哥大”到5G引领:中国通信的逆袭
今天,华为、中兴、中国信科等中国企业已崛起为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重要力量。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位居全球首位;光通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接入设备、光模块、光纤光缆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已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从1G时代的空白、2G时代的跟随、3G时代的突破,到4G时代的并跑、5G时代的引领,中国通信走出了一条坚实的逆袭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央企发挥着“创新主力军”作用。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5G运营商,不仅建成覆盖全国的精品网络,更在3G时代扛起TD-SCDMA大旗,在4G时代推动TDD成为全球主流,在5G时代主导提出服务化架构(SBA),为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面向未来,5G-A(5G-Advanced)技术正进一步拓展5G边界,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工业智能工厂等高端场景。而6G研发已稳步启动,将推动通信与感知、人工智能、天地一体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跨越。
纵观从延安窑洞到5G时代的历程,中国通信业之所以能突破封锁、走向世界,靠的正是那一脉相承的“自力更生”精神。它体现在科技工作者“干国家需要的事,坐得住冷板凳”的坚守中,体现在企业攻坚克难、链合创新的担当中,更体现在一个国家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追求中。
新一代通信人正在续写新的历史:在珠峰海拔6500米处建设5G-A基站,打造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推出无人机咖啡配送、可见光通信、VR沉浸体验等创新应用……而这一切,都与那段窑洞中制造收报机的岁月遥相呼应。
精神赓续,创新不止。中国通信的故事,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