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文读懂什么是小学生素质教育

上周,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园的一段视频在家长群里刷屏:下课铃响后,广播里突然响起流行乐,没有老师组织,没有统一动作,上千名

上周,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园的一段视频在家长群里刷屏:下课铃响后,广播里突然响起流行乐,没有老师组织,没有统一动作,上千名学生自发涌到走廊,跟着节奏摆臂、踏步、转圈,有人笑着和同学互动,有人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镜头扫过之处,全是少年人无拘无束的活力,单条视频点赞超 40 万。

评论区里,家长们的共鸣藏在细节里:“看他们跳得那么轻松,想起自家娃课间总坐在座位上”“原来课间不用规规矩矩,孩子才能放开玩”。校长张传平的一句话戳中人心:“素质教育不是教孩子‘该做什么’,而是给他们‘能做什么’的空间。” 这场没有脚本的 “随机操”,其实道破了大家对素质教育的期待 —— 让孩子能自在舒展,不用被束缚,不用被沉重的负担困住。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巩固‘双减’成果,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如今各地校园的变革,正朝着 “让孩子轻松成长” 的方向推进。湖北襄阳大庆路小学的 “校园农场” 里,学生蹲在水培大棚里,一边观察生菜根系,一边记录生长数据,生物知识、数学计算和劳动实践在动手过程中自然融合,比坐在教室里背知识点更鲜活;北京多所小学调整了作业和评价体系,机械抄写类作业减少 40%,取而代之的是 “设计社区垃圾分类方案”“制作传统文化手账” 这类跨学科项目,某小学甚至用 “思维活跃度” 替代 “答题准确率” 评分,老师更在意孩子有没有提出新想法,而非是否符合标准答案。

五育融合的实践也在落地:湖南韶山组织 2000 余名师生走红色研学路线,孩子听老兵讲战斗故事时专注的眼神,比任何奖状都有感染力;上海部分中小学开设 AI 实验课,学生在组装简易机器人的过程中,慢慢理解电路原理和编程逻辑;不少校园还留出 “课间自由阅读时间”,书架上摆满绘本、科普书,孩子可以随手拿起翻看,不用再端坐在座位上 “保持安静”。

这些变化的核心,其实只是帮孩子卸下不必要的负担,给孩子更多精力去感受、去思考、去成长,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但和校园里的 “轻松氛围” 相反,家长群里的焦虑却没少减。某教育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5 年我国 83% 的家庭,年均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 30% 以上,早教班、学科补习、兴趣班成了 “标配”,有的家庭周末要带着孩子赶 3 个培训班,连吃饭都在路上解决。

连选书包这样的小事,也成了焦虑的延伸:有的家长觉得 “进口的就是好的”,花几千元买名牌护脊书包,却没注意书包尺寸和孩子身高不匹配,反而硌得孩子不舒服;有的只看颜值,选了卡通造型却没护脊设计的款式,孩子背了半个月就喊 “肩膀疼”;还有的反复对比十几个品牌,总怕 “买错了耽误孩子脊柱发育”,反而迟迟定不下来。

孩子的护脊书包,不是跟风选贵的,而是看重它能贴合孩子的成长需求:比如自身重量控制在 1.5 斤以内,比普通书包轻一半,孩子背起来不会有 “压肩膀” 的感觉;U型肩带能贴合肩膀曲线,不像平直肩带那样勒得慌,能将重量分散到双肩,加上肩带上的平衡胸扣,哪怕装了课本和水壶,跑跳时也不会晃得难受;还有蜂窝状的透气背板,夏天背不会闷汗,孩子课间玩得满头大汗,也不用担心后背粘腻不舒服。

     教育学者在访谈里说得透彻:“很多家长把素质教育当成了‘军备竞赛’,以为‘多报班、多买贵的东西’就是对孩子好,却忘了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不觉得累’—— 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里。”

现在,不少 “低焦虑家庭” 已经摸透了窍门,他们的做法值得参考。在兴趣培养上,他们学会 “做减法”:只保留孩子真正喜欢的 1-2 个兴趣班,剩下的时间带孩子去公园观察昆虫、去博物馆看展览,反而有意外收获 —— 有家长说,孩子在自然里看蚂蚁搬食物后,写的作文比套模板的生动多了。

在心态上,这些家庭也更 “松弛”:深圳某重点中学的家长群约定 “不晒证书、不比消费”,大家每天分享的是孩子生活里的细碎的成长小事,这让大家的焦虑感下降了不少,据学校统计,这样的交流让家长焦虑率下降 58%。更重要的是,他们对 “素质教育” 的理解更清晰:71% 的低焦虑家长认为,教育不是 “比分数、比证书”,而是培养孩子的 “抗挫力”—— 比如输了比赛能调整心态,“协作力”—— 比如和同学一起完成手工,“观察力”—— 比如能发现生活里的小细节,这些看不见的能力,比任何补习班都有用。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基础教育会议上说的话,正好点破了破局关键:“扩优提质不是搞‘资源堆砌’,而是让教育‘适合孩子’—— 适合他的兴趣,适合他的节奏,适合他的身体需求,哪怕是选一个书包,也要贴合他的成长,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轻松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