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被踢出中国市场!垄断中国30年,却扬言绝不培养中国员工

垄断三十载,技术锁死喉甲骨文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混了三十年,从1989年进来,就抓住了信息化起步的机会,直接垄断了银行、

垄断三十载,技术锁死喉

甲骨文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混了三十年,从1989年进来,就抓住了信息化起步的机会,直接垄断了银行、电信、电力这些关键领域。那个年代,中国企业正忙着建电子系统,数据库技术基本靠进口,甲骨文的产品就成了首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核心系统用它的代码,国家电网的调度数据也存它服务器里,中国联通的计费平台离不开它。

到了鼎盛期,国内90%以上的大型企业都得依赖甲骨文的技术,没它不行。结果呢,这家公司不光卖软件,还收高额服务费,每年合同额的20%,一签十年,客户想换都难。2006年,中国联通升级系统没用它指定的团队,就被罚4000万,没办法,只能认栽。

2012年,国家电网试着迁部分数据到国产设备,技术支持直接被切断,好几地变电站监控出问题,最后还得派人去美国赔礼道歉才恢复。这套商业逻辑,说白了就是用技术卡住客户脖子,逼着交“保护费”。

甲骨文在中国设研发中心,雇了上千本地工程师,但他们基本干外围活儿,从没进核心层。晋升?别想了,好方案提上去,成果往往挂美国同事名下。公司内部,中国员工超800人,却没人上管理岗,这种歧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偏执挺有名,他从小经历坎坷,长大后追求绝对控制,对竞争对手下手狠,公开说过要炸微软总部那种话。这种心态复制到中国战略上,就成了不让本地人才成长的政策。埃里森在2010年内部会议上直言,不需要培养中国工程师,他们会操作就行。

2018年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又说如果中国培养出比美国更多工程师,科技公司击败美国企业,那军事优势也危险了。这话一出,等于公开表态不希望中国科技赶超。甲骨文还搞顾问培养计划,从2006年起跟教育部合作,在400多所高校推认证课程,表面帮解决IT人才短缺,实际是为自己生态链养廉价劳动力。

埃里森的这些言论和做法,彻底惹恼了中国科技界,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光是商业竞争,还带着种族和技术壁垒的味儿。甲骨文垄断期,中国企业被锁死,升级扩容得提前半年申请授权,费用高不说,灵活性差。

阿里云从2009年成立,就开始工程师写代码挑战这种局面。华为、腾讯也跟上,逐步开发自家数据库。埃里森还嘲笑中国人搞数据库像小学生造火箭,但事实证明,这种傲慢最后砸了自己脚。

本土起反击,创新破垄断

转机来得挺快,2008年阿里巴巴就下决心自研,面对甲骨文把淘宝服务费从800万涨到2000万的通牒,直接选择另起炉灶。王坚领队,四年烧10亿,团队反复调试,2013年双十一,OceanBase上线,处理350亿交易额零故障,性能超甲骨文20%。

这事像信号弹,点燃了国产数据库的火。华为推出GaussDB,通过央行最高安全认证,腾讯的TDSQL撑起微信支付每秒14亿笔交易。这些国产系统不光便宜一半,还能按需定制扩容,不用像甲骨文那样死板。

国家层面也行动了,2016年出台加快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体系的方针,财政部要求政府优先采购国产数据库。变化真快,2018年某省政务云招标,甲骨文报价高三倍还不愿本地适配,直接出局。中国建设银行全面替换核心系统,数据安全钥匙终于自己握着。

2019年央行新规,所有银行限期国产化改造,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巨头转向阿里、华为产品。甲骨文丢了最后堡垒,同年7月,中国研发中心关闭,900多名员工拿N+6赔偿走人。

退出后,甲骨文没重生,2022年花280亿收购Cerner医疗软件,债务飙到800亿。国产数据库继续发力,2023年OceanBase在国际大赛每秒处理4200万笔,速度是甲骨文1.5倍,华为GaussDB拿EAL4+最高安全评级,这是甲骨文没达到的高度。

现在,OceanBase进东南亚、欧洲,装机量破10万台,德国银行用GaussDB处理核心业务。当年被看不起的中国技术,反过来在全球市场教老牌企业做事。其他外企学乖了,微软、SAP在华设联合研发中心,承诺核心代码本地部署。

尊重成了立足关键,傲慢换不来忠诚。中国数据库从90年代起步,晚了Oracle十年,但政策和企业合力追上。1997年Oracle拿下电信大单时,国产还在高校实验室搞研究。2011年MySQL在互联网取代部分Oracle地位,2013年棱镜门曝光美国情报机构监听,推动国产化加速。

央企从2000年前大量用Oracle,到2008年后腾讯阿里开发自家方案,再到如今全面迁移,过程虽难,但步步扎实。国产不光兼容Oracle90%,周边生态也在完善,功能从可用到好用。挑战还在,优化器、存储引擎有差距,但迁移难题一个个解决。

市场换新颜,自强耀全球

甲骨文败走,教训震动外企圈。传统IT厂商在云时代没落,中国互联网企业崛起,取而代之。甲骨文裁员不光业绩下滑,还跟营商环境变化有关,美中贸易摩擦加速外资调整。但核心是本土创新反击,打破垄断。

埃里森的言论暴露了心态问题,他不希望中国工程师超美国,但现实是中国科技公司已击败部分外资。2024年OceanBase为全球首台核聚变装置提供数据支撑,显示国产实力。数据库市场从国外垄断期,到如今国产占主流,历程清晰。

1990s Oracle、Sybase、IBM进中国,DB2、Informix拿金融,Oracle占电信。国产起步晚,但2000年后阿里腾讯发力,2010s政策推动,2020s全面替代。别只盯替换Oracle,国产还有更重要事,如建生态、提升性能。机遇大,挑战也多,起步晚十年,但红利助推发展。

中国信息化之路,从依赖进口到自强,数据库就是缩影。没有永不落幕的霸权,只有生生不息的创新。甲骨文在华攫取百亿利润,却丢万亿潜力,失败不是技术,而是人心。卡脖子越狠,创新力越强。中国技术人用行动证明这点,那些曾垄断领域,如今闪耀自主光芒。真正的技术优势不在代码,而在选择和坚持。